“叛逆”二字,往往是指孩子沒有按照大人所期望的做法,大人給孩子貼上的標簽。
很多家長認為“叛逆”等同于“與家長作對”。
然而,我更傾向于把孩子的“叛逆期”看作孩子“嘗試獨立”的時期。
從兒童心理學來講,無論是誰,在他的幼年到成年時期,都會經歷三個特殊時期。
在這三段“叛逆”的時期內,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第一個“叛逆期”:2-3歲
有孩子的家長可能經歷這樣一個情況:孩子到了兩歲,就會變成愛哭又不聽勸的“惡魔寶寶”,和之前的“天使寶寶”判若兩人。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反常的表現,是因為他進入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日常玩耍,經常會大聲喊叫,稍有一點不順心就開始扔東西、鬧情緒:
給他做了他不愛吃的早餐,他會鬧;
下雨想打傘,你卻讓他穿上了雨衣,他也會鬧。
無論你說什么,他第一反應永遠是拒絕,若是他想法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不止。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行為,是證明他已經開始建立自我意識,并且努力想要表達。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不必焦慮,只需要做好兩件事:
1. 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無論你說什么,孩子永遠都說“不”怎么辦?
不如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你今天想穿什么衣服?
下午去玩滑梯還是在小區散散步?
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滿足尋求自我的需求,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會只說“不”了。
2. 在耐心和理解的基礎上,保留底線
由于對自己意識的探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緒是很多變的,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與理解,教會孩子合理認識情緒并且學會發泄。
但同時也要記得,不能孩子一哭鬧就妥協,理解的同時,也要守住自己底線。
否則,家長的每一次妥協,只會讓孩子哭鬧的情況變本加厲,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
第二個“叛逆期”:7-9歲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同于上個階段。他們已經擁有獨立判斷事情的標準了。
網上有位媽媽反映,她發現自己8歲的兒子沒做完作業就跑去玩電腦,她一時氣急就關了電腦,并批評了兒子一頓。
沒想到兒子卻沖著媽媽喊起來:“你天天拿著手機看小說看劇,為什么我就不能這么做!”
還羅列了媽媽的一堆“罪狀”,媽媽說一句孩子頂三句,完全找不到小時候聽話的樣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出現令家長意外的“逆反”情緒,很正常。究其原因,是他們對于家長設立的規則持有反對意見。
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家長不能只想著約束孩子的行為,應該追本溯源,找到問題的源頭再解決。
1.全面評價孩子
7-9歲的孩子,隨著內心趨向“成人化”,內心是很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的,能夠得到平等的尊重與信任。
在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應該做到對事不對人,分析問題產生的關鍵,避免出現對孩子人格上的侮辱與傷害。
2.理性看待孩子的頂嘴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尊重長輩,長輩的話不能反駁,更不要頂嘴。
但是孩子在與家長的爭執中,可以建立更完整地邏輯思維,并且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以,家長應該理性看待孩子的頂嘴行為,頂嘴不一定就是壞事。
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他已經建立了評判事物的標準,對于大人的行為也擁有了自己的主觀判斷。
第三個“叛逆期”:13-15歲
你要問做家長的最怕什么?估計大多數家長都會回答:“孩子的青春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會和家長鬧得不可開交。
有位父親曾說,自己兒子15歲,脾氣和身高像是成正比似的,個子越高,脾氣越大。
關心兒子學習上的事,他很少能夠好好回答,有時候連頭都不抬,直接說一句:“哎呀天天問,煩死了!”
青春期的孩子,是正式向成年人過渡的一個時期。
他們的身體已成熟,覺得自己的是個“大人”,然而心智卻依舊迷茫,想要做點與眾不同的事,卻常常遭遇挫折。
內心的矛盾經常讓他們覺得焦躁不安,因此,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處于“煩”的狀態。
如果你的孩子恰巧處于這個階段,那你應該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朋友,和他進行平等的對話。
停止居高臨下的指責孩子,多留給孩子一些時間,聽聽他們內心的想法。
同時表達你對他的愛,也讓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什么,父母永遠是你最忠誠的伙伴。
與此同時,減少對孩子的控制。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向往自由,對于獨立看的更為重要,你若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壓抑,還可能導致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學會適當的放手,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基礎下,讓孩子自己做主,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其實孩子的“叛逆期”不過是大人給予的定位,在我看來,這只是三個需要特別對待的時期。
孩子的每個“叛逆期”,都是由不懂向懂的轉變,在孩子成長的同時,家長也需要隨之改變。
面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家長需要主動地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不是用家長的權威,強迫孩子低頭服從。
畢竟好的家長,從來不會吝嗇自己的愛,也更愿意和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