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孩子對父母的態度變的越來越冷淡了。媽媽給孩子精心準備的飯菜,孩子不喜歡,給孩子買了新衣服,孩子也不冷不熱,有一聲,沒一聲的應著。爸爸讓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偏不做什么,爸爸說什么,孩子都會反對……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讓父母有操不完的心。除了操心受累之外,父母們更感覺不知所措,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其實青春期孩子叛逆的行為是有原因的?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心理層面的原因及生理層面的原因。
1.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心理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孩子叛逆的心理原因。
(1).馬斯洛需求理論模型的5個層次。
馬斯洛需求理論模型是分層的,從下到上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源于對生存的需要,諸如吃喝拉撒睡等,是最基本、最底層的需求,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條件。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人身財產安全,體現為無病無災,具體指保障安全,遠離或擺脫了威脅。
社會需求(Social Needs):具體表現為社交、情感需要,體現為人與人,人與集體的情感互動。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具體表現為由強烈的自尊,同時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通常是指理想、成就,是最高層次的需求,也能給人帶來最大的快樂。
以上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5個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模型呈金字塔狀,處在最低層的是生理需求,最高層的是自我實現。
馬斯洛需求理論模型
(2).按年齡段理解馬斯洛需求理論。
- 0-2歲,生理需求期,孩子在這一階段,吃喝拉撒,都需要父母的照顧,沒有了父母的照顧,孩子是不能成活的。
- 3-6歲,孩子已經開始明顯具有安全需求,在聽到可怕的聲音、或看到可怕的人時,孩子會向自己最親近的人靠攏,主動地尋求安全感。同時孩子在這一階段,也逐漸萌發了社會需求。
- 7-11歲,社會需求成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重心,同時孩子的尊重需求逐漸開始萌發。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特別喜歡和同齡人一起玩耍,也有了一定的集體榮譽感。
- 12-18歲,尊重需求漸漸成為孩子關注的重心,同時自我實現需求也在不斷地萌發。在這個階段,孩子期望父母把自己當做成人看待,期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
- 18歲之后,孩子漸漸會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期望自己能夠到達理想的彼岸,能夠有一定的成就。
按年齡段理解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以知道,處于青春期的孩子(12-18歲),正處于尊重需求的階段,所以特別希望父母把自己當成人看待,并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2.青春期孩子叛逆的生理原因。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生理原因主要有身體方面的發育、大腦額葉發育不全以及激素分泌影響三個方面。
(1).身體方面的發育。
到了青春期,孩子們的身體都會有一定的發育,主要體現在第二性征的發育。在青春期男孩聲音會變粗,喉結增大,漸漸有了胡須,肌肉長的也越來越結實,會出現遺精的現象。孩子聲音變細,皮膚變得光滑,乳房開始發育隆起,月經來潮。
面對自己身體的發育,孩子們很可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會有疑惑不解,進而引發情緒方面的焦躁不安。
淺粉色的是大腦額葉
(2).大腦額葉發育不完全。
大腦額葉的主要功能有記憶、判斷、分析、思考和操作。
大腦額葉發育不完善,直接導致孩子在注意力集中方面、情緒管理方面以及解決問題方面做得不好。
與大腦額葉發育不完善相比較,青春期的孩子的大腦分管情緒區塊的表現,則是十分活躍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會那么的不穩定,那么的易沖動、易怒。
(3).激素分泌影響。
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激素的分泌,很多情況下,激素分泌的正常與否,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直接的影響。比如,胰島素分泌異常,就會得糖尿病,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個子就長不高等等。
同樣激素分泌也會對青春期孩子的行為有影響。
研究發現,有兩種激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快樂和興奮,這兩種激素分別是多巴胺和5-羥色胺。在青春期,孩子大腦分泌這兩種激素的量。相比其他時期是在減少的。
由于多巴胺和5-羥色胺分泌的減少,孩子就會感覺到不快樂,甚至抑郁。來自于身體內部的激素水平降低了,導致孩子缺乏快樂和興奮,于是孩子就轉向尋求外部刺激,做出一些不合適的,難于讓父母理解的舉動,比如冒險。
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父母該如何應對?
作為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對于孩子青春期所表現出來的叛逆行為,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1.正確認識叛逆這種行為。
對于叛逆行為產生的原因,我們在前面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作為家長,我們明白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有時候不能完全怪孩子。孩子身體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會導致孩子叛逆行為的發生。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從完全依賴父母,到慢慢走向獨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萌發,會促使其叛逆思想、叛逆行為的產生。
同時叛逆行為的產生,也代表了孩子的認知的提升與進步。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的話語,保持毫無怨言的言聽計從。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學會了思考,也明白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差異。
2.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要和孩子保持合適的溝通方式。
(1).作為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都是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希望孩子能夠成才,能夠真正的獨立。但是希望只是美好的希望,愿景,要把希望變成現實,需要父母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正確的方式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反思自己行為的不足之處,積極的改正,提高,從而更好的和孩子溝通,更好的引領孩子。
樊登老師說過一句話,父母教育孩子就像是給孩子當導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引領的作用。
父母的正確的行為,能夠對孩子起到引領的作用,反之,父母不合適的行為,在教育孩子方面、在孩子成才方面,會起到阻礙作用。因此作為父母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去思考自己行為的合適性。
和孩子溝通可以選擇平和的方式,適當的地點,比如公園
(2).選取合適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親情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聯系最為緊密的紐帶,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問題,父母要學會和自己的孩子溝通。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溝通的地點、方式。溝通的地點可以是公園、超市、餐廳、廣場等讓人放松的地方。而采取平和的溝通方式,無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要多去傾聽孩子,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訴求,不要去打斷他們對自己的傾述,讓自己成為忠實的聽眾。
3.不要貶低、嘲諷孩子,不過分壓制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處在青春期,會有各種奇怪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正視孩子的行為,不可貶低、嘲諷孩子。
“就你,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你能把這件事做好,那我就成了王母娘娘了。”等等諸如此類對孩子有貶低、嘲諷的話語,父母千萬不可以說,否則對于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巨大的、無可彌補的傷害。
青春期的孩子有追求獨立的迫切愿望,家長不可像以前一樣,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心理等諸方面過多的操控、管制,因為在這個時間段,父母對孩子的過多的壓制,會得到孩子內心的強烈反感以及行為上的反抗。一味地壓制、管控孩子,只會讓家長和孩子間的關系越來越差,家長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結束語】:青春期是一個人從依賴逐漸走向獨立的必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心理、生理方面的原因,孩子的行為會表現的很不一樣,作為父母,要充分了解青春期的成因,也要合理地引導青春期的孩子,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孩子進行深入有效的溝通,以及對孩子的行為的包容,可以創設更好的親子關系,同時使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逐步走向成熟,逐步成人,逐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