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鄰居萍萍向我訴苦,給我講了她兒子小文的事例:
小文在我們印象當中,是一個外人看起來非常懂事聽話的小男孩,從小就非常的惹人喜愛,讓家里人很是省心。只要是認識小文的,都夸他懂事聽話,以后一定是一個孝順有出息的孩子。
小文的父母聽到這些夸獎時,當然也是非常的高興,也會再順著夸幾句,認為自己把孩子教育的非常好,并且以小文為傲。但是隨著小文的年紀增長,大家卻發現他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和叛逆了。
尤其是小文進入初中之后,脾氣就變得越發的古怪,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有時還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干。不管父母做什么,他都會非常的反對,總是在雞蛋里面挑骨頭。似乎覺得和父母對著干,他就會很有“成就感”。
漸漸的,小文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淡,多了很多的摩擦和隔閡,像是有一點仇視父母的感覺。即使父母主動找他溝通,他也會非常的厭煩,根本沒有耐心和他們交流下去。
小文的父母對他的變化感到十分的無奈和寒心,他們怎么也想不出來,原本那么乖巧聽話的孩子,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副模樣?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過分的事情?
而且他們也不知道如何來緩解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其實,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大概12-14歲,是非常容易變得叛逆和厭煩自己的父母,不想與他們待在一塊,甚至不讓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也就是進入了“仇親期”。
很多父母在遇到這些情況時,根本不懂如何去緩解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只能干著急,甚至會罵孩子不懂事不孝順。
如果父母沒有正確處理好這段時間與孩子的關系,那么親子關系很可能將會持續惡化,甚至演變為一輩子的隔閡。
當然了,家長并不希望孩子變得叛逆,變得與父母為敵,所以,當發現孩子有一點苗頭的時候,家長們就要及時引導了。
在看見孩子有以下這些情況時,家長們要注意,有可能是孩子進入了“仇親期”,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和穩住孩子,不要讓孩子的情況更加嚴重,變成“不孝娃”。
?打罵父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產生性格迷茫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會進入叛逆和仇親期。
●“打”會成為習慣。
一兩歲的孩子,他們可能不知道“打”意味著什么,當他們想要玩具,父母不給時,他們可能會邊哭邊去打父母,看到孩子著急的樣子,父母往往開心一笑就把玩具還給了孩子。而這一過程,孩子就明白了“打,能滿足自己的心愿。”
父母當然不會跟孩子一般見識,但孩子不懂,他們一次兩次“打父母”,父母都不在意的話,那么這種行為便成為了習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也就沒有“孝順父母,尊敬父母”的意識了,反而不在乎父母,動不動就和父母爭吵,他們不明白父母在讓著他們,是愛他們的表現。
在這一段期間內,孩子是不愿意與父母交流的,不想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講給父母聽,也不想時不時的聽見父母的嘮叨。
有時也會喜歡和父母對著干,只要惹怒到父母就會感覺非常的開心。如果父母稍稍有一些不順自己的心,就會臟話連篇的辱罵父母,嚴重的還會與父母動手。
所以,不管孩子多小,打父母是不對的,讓他們明白有需求告訴父母,父母如果不同意自然有大人的道理,雙方合理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孩子才會明事理,也會愿意與父母溝通。
?盲目自信
●孩子在進入“仇親期”時,往往還會變得過分的自信,覺得自己是家庭地位最高的。
這個時候, 他們對外界的惡意也會非常的大,尤其是對父母,經常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土鱉”,思想和穿衣打扮都非常落后,懂得知識也非常的少,會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認為自己比父母強,什么都懂,甚至會覺得父母給他們丟臉了。
而孩子有這樣的想法,通常一開始大多是由父母溺愛造成的。
比如孩子小時候,要什么給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父母不拒絕也不爭辯,認為孩子做什么都好,穿什么都美。
那么,孩子如果從小過于自信甚至有一點自負,往往就會自認為了不起,漸漸的長大了,有能力和父母對著干了,可能就會出現“仇親”的表現。
?禁止父母干預自己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思想不會再像從前那么的依賴父母。
不想父母再干涉自己,覺得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也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崇拜自己的父母,有可能還會瞧不起自己的父母。
他們這個時候往往變得比較獨立一些,不再希望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總是對自己的事情指手畫腳,他們很可能會變得非常的不耐煩,甚至躲著父母偷偷的做一些行為。而這樣就很容易犯錯,甚至犯下“無法挽回”的大錯。
所以,孩子小時候雖然要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但家長還是要及時溝通,每天了解孩子的動態,和他們多聊天。
要讓孩子知道,獨立可以但不可以將自己封鎖起來,更不能排斥父母,父母會尊重自己的隱私,在遇到什么事情時,可以跟父母分享,父母是會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
家長的合理引導,耐心的溝通,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仇親期”,也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積極陽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