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毛主席的一首懷古詞。
表面上看是一首懷古詞,實際上是一首述懷詞。
毛主席在為“心潮”作注時解釋:“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擊,從此找到了出路?!?/span>
這也就交代了《菩薩蠻·黃鶴樓》的寫作背景,即大革命失敗前夕,心潮起伏的蒼涼心境。
蒼蒼茫茫,多少江河,流過中國大地;沉沉莽莽,一線鐵路,穿過大江南北。這是寫“黃鶴樓之遠眺”?!?span id="lheyxbeqpca"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6958148">九派”,毛澤東曾作解釋:“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其實,“九派”只是一個代稱,可泛指中國的河流。“茫茫沉沉”,原本是一個詞,毛主席將之拆解,共同賦予江河風物無限情愁。已有南朝宋鮑照《觀漏賦》:“波沉沉而東注,日滔滔而西屬?!敝饩?。
煙雨之中,莽莽蒼蒼;龜蛇之下,鎖住大江。這是寫“黃鶴樓之近觀”。近看,只見煙雨蒙蒙,大地一片蒼茫,漢陽的龜山和武昌的蛇山隔江對峙,封鎖大江?!懊А倍?,表面寫黃鶴樓前景觀,實際上暗示著革命前途渺茫,不知出路何在。一個“鎖”字,不僅僅是鎖住了大江,更是暗示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于共產黨人的血腥屠殺與圍剿。
昔日黃鶴,已不知飛往何處?只剩詞人,在此處登樓懷古。這是寫“黃鶴樓之懷古”。這兩句脫胎于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币粋€“?!弊?,表達了大革命失敗前夕,詞人內心的孤獨與失落。黃鶴一去不復返,歷史上的那些英雄又在哪里呢?
臨風把酒,對著滔滔江水祭灑一杯壯行酒;心潮澎湃,繼續追逐浪潮高處。這是寫“登斯樓之心情”。一個“酹”字,道出了詞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了對犧牲同志的深深緬懷。一個“逐”字則表達了詞人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幸運的是,詞人也并非孤身作戰,作為妻子也是戰友的楊開慧聽了這首詞后感嘆道:“潤之,這首詞真好,前幾句太蒼涼了,后幾句一變而顯得昂揚,激動,我聽了心緒也難平?!边@或許是大革命黑暗時刻,詞人能見到的最溫暖的一抹星光吧。
文: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