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則”作連詞,假設如果那么就;轉折可是反而卻;承接就便選擇或。
“則”作副詞,就是就便只僅僅。
(一)連 詞
1)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可譯為“假使、如果”等;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可譯為“那么”“就”等。例如:
(1)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來憂患,國家往往容易滅亡。(上下句對舉,“則……則……”,拂,通“弼”,輔弼)
(2)心則不競(強),何憚(怕)于病(屈辱)?(《左傳·僖公七年》)——心志假若不堅強,對于屈辱何必怕呢?
(3)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假使)從前我不干這個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4)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假使六國各自愛護他們的百姓,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逍遙游》)――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就只能拿小草作船。
2)表示轉折關系。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等。如: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辯,同“辨”,辨別)
(2)余則缊(yùn)袍敝(破)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中間。(缊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亂麻)
(3)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想快(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4)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也。(《師說》)――對于他自己呢,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恥,形容詞意動用法)
(5)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陳情表》)——我想奉詔書急速趕路,可是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奔馳:古義:急速趕道。今義:車馬等很快地跑。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篤:病重)
3)表平列并舉關系,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組成并列分句,有加強對比的作用,可譯為“就……就……”等例如:
(1)淫(放縱)慢(懈怠)則不能勵(振奮)精,險(輕薄)躁則不能治(修養)性。(《誡子書》)——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2)一簞(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便能生存,沒有得到就會餓死。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yú)。(《師說》)——(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諛,阿諛奉承)
(4)秦以攻取之外,小則得邑,大則得城。(《六國論》)――秦國除用攻占的方法獲取土地之外,(還接受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得到城市。(小、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像個鄉下人;文采超過文采,就顯得呆板像個史官。”((質:質樸,之內容,文:文采,指形式。野:郊野,鄉下人,一說粗野鄙俗。史:史官,掌管文書的官員)
4)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表先后,可譯為“就”“便”“那么”等。例如:
(1)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岳陽樓記》)——(這時)登上這座樓,便會感到心胸開闊,精神愉快。
(2)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出師表》)——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3)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險惡并且遠的地方,到達的人就少。(以,而,表并列)
(4)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磨刀石)則利。(《勸學》)——所以木材按墨線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受繩:經墨線量過。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動詞,接近,靠近)
5)表示選擇關系。可譯為“或、或者”;“則”也常和“非”配合,構成“非……則……”的固定句式,可譯為“不是……就是……”“不是……就……”。例如:
(1)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有時或者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控:投,落下)
(2)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他們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爾:句末語氣助詞,了)
(3)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yì)。(《勾踐滅吳》)——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衣:名詞作動詞,穿衣)
(二)副 詞
1)用在判斷句謂語之前,表示肯定,可譯為“是、就是”。例如:
(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陳太丘與友期行》)——(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
(2)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心的官能就是思考。
(3)至于斟酌損(損害)益(益處),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師表》)——至于考慮事情的得失利弊,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4)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這是我的罪過。
(3)(4)謂語前面用副詞“則”,句末用語氣詞“也”表示判斷。
2)用在敘述句謂語動詞之前,表示承接,譯為“便、就”等。例如:
(1)莊則入為壽。(《鴻門宴》)――項莊就進去給(他們)祝酒。(介詞“為”后省賓語“之”)
(2)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道芷(zhǐ)陽間(jiàn)行。(《鴻門宴》)――劉邦便丟下車輛和隨從人馬,脫身騎馬而獨自……取道芷陽,抄小路走。(道,取道,名詞作動詞。間,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3)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你們)平時就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居:閑居,指平時在家的時候。不吾知,就是“不知吾”,賓語前置句)
(4)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觸龍說趙太后》)――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豈……則……”,固定句式)
3·表示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原來”“已經”“原來已經”。例如: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淺深。(《石鐘山記》)――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洞石縫,不知它們的深淺。(之,指代聲音,可不譯)
(2)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晉襄公派陽處父追趕孟明等人,追到黃河岸邊,(孟明他們)已經坐在船里(離岸)了。
4·)表示僅限于某種范圍,相當于“只”“僅僅”。例如:
(1)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竇娥冤》)——只被這枷鎖約束得我左倒右偏。(紐,通“扭”,約束)
(2)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竇娥冤》)——怕只怕從前街走被我婆婆看見。
(三)復音虛詞
1·何則:“則”助詞,常和疑問代詞“何”連用,多用于自問自答,譯為“為什么呢”。例如: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本性)自然,非矯厲(造作勉強)所得。(《歸去來兮 并序》)——過了不多幾天,便有了辭官回家的想法。為什么呢?本性就如此,不是造作勉強所能做得到的。
2·則個:句尾語氣詞,一般表示祈求、希望的語氣。例如:
留下女孩兒在此,只望婆婆看覷(照看,照顧)則個。(《竇娥冤》)
學后檢測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則”的用法和意義。
(1)則有去國懷鄉/則有心曠神怡( )( )
(2)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3)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 )
(4)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 )
(5)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
(6)然則何時而樂耶( )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
(9)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
(10)北雖貌敬,實則憤怒。( )
二、選擇題。
1.(1)下列句子中“則”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07年湖南卷) B.無以,則王乎(06年遼寧卷)
C.此則寡人之罪也(04年廣東卷) D.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05年浙江卷)
2.下列句子中“則”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
A.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06年重慶卷) B.晝則默誦,夜則閉戶(06年重慶卷)
C.三人行,則必有我師(07年天津卷) D.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07年安徽卷)
學后檢測參考答案
一、(1)連詞,表承接,就。(2)連詞,表假設,那么。(3)連詞,表承接,就。(4)連詞,表選擇,不是········就。(5)連詞,表承接,就。(6)連詞,與“然”一起組成固定結構,表示“既然這樣,那么”。(7)連詞,表承接,就。(8)副詞,就是。(9)副詞,就。(10)連詞,表轉折,卻。
二、1.C(C.副詞,就是,表強調。其余三項都是連詞:A.卻;B.那么;D.那么)
2.AB(AB.副詞,就;C.連詞,那么;D.連詞,表轉折,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