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詩遒勁清新。有《臨川集》一百卷傳世。
二、故事背景
《登飛來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紹興,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他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三、課文翻譯
注釋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塔,這里指應天塔。
聞說: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自緣:因為。
譯文
我登上飛來峰上的高塔,聽到雞鳴聲,登上飛來峰,見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擋住遠望的視線,因為我站在山峰塔頂的最高處。
四、問題歸納
1.前二句寫飛來山上的塔有何特點?又是如何寫的?
寫塔極高;用夸張手法說塔高“千尋”。又用“聞說”襯托塔的高聳。天剛破曉,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紅日初升的景象。
2.后二句用什么表達方式?你如何理解這句的意思?
議論;表面寫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睛,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山峰。實際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生活哲理。從而使人認識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五、課文主題
《登飛來峰》:詩人借景抒情、語言生動,從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煉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不畏艱難,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