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老思(專注于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大家好!我是致力于手機游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在上初二的13歲男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他稱呼為小聰(化名);從去年九月份開學,小聰就不去上學了,每天玩平板電腦,玩游戲刷小視頻,黑白顛倒,生活完全無規律……小聰媽媽非常著急無助:“我覺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真的要絕望了,請老師看到后盡快回復,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們一家吧!”
根據孩子媽媽向我們求助反映的信息,小聰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 醫生診斷為情緒障礙,后不想做作業不想上學。根據小聰媽媽介紹:孩子從小成績優異,初一期末考試班級第一,年級第六名,語文成績差幾分沒有達到老師規定的目標分數,所以,暑假的時候語文老師增加了作業,結果導致假期結束后很多作業沒完成;因為孩子之前的作業一直完成得很好,所以家長沒有特別關注這個事情,開學那天他吃了幾片撲爾敏就去了學校,在學校一直打瞌睡,老師就叫接回家;
第二天我們帶他去看了心理門診,醫生說是情緒障礙,需要住院治療,結果住院期間情況更糟,白天晚上都哭,不知道是藥物的副作用還是情緒上的問題爆發了,從此徹底抗拒學習,不寫作業也不去學校。
2. 每天沉迷電腦、游戲、小視頻,黑白顛倒生活無規律。小聰現在的情況是每天玩平板電腦,玩游戲刷小視頻,黑白顛倒,生活完全無規律,不洗澡不刷牙不剪頭發,不主動跟父母交流,以前醒了還起床看看電視,呆在客廳,現在醒了也不起床,吃飯要端到床上,不端過去就不吃,一天基本上二十四小時都在床上。
說道這,小聰媽媽留下了眼淚:“我不知道他這種情況到底是(心理)生病了,還是只是青春期叛逆?也找不到好的心理醫生給認真的診斷治療,這大半年我真的是心力交瘁,感覺他這種狀態想順利復學簡直遙遙無期!”
3. 孩子從小脾氣比較怪,不服輸,完美主義傾向。據小聰媽媽所說:孩子從小脾氣很怪,初一下學期有一次突然就不想去上學,就請了星期天晚自習的假,第二天又正常去上學,媽媽認為可能是老二的出生給小聰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爸爸媽媽不愛他了。
去年滿十三歲的時候身高1米53,外觀上看有一點偏胖,他曾說過不認識的人叫他小胖子,他很介意,父母有帶孩子看過醫生,說是情緒障礙,做了性格測試,說孩子有完美主義傾向;
在成績方面,父母也沒有做過多地要求,擔心孩子壓力太大;同時孩子媽媽也坦誠:“我雖然表面上對他沒有要求,但內心十分焦慮,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
經過和小聰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聰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父母不善于溝通,無法走進孩子內心
剖析:
在談到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問題時,小聰媽媽表示很苦惱:“現在孩子跟爸爸的溝通狀況如何,基本上無溝通;這個孩子不喜歡說教,一講道理就反感,所以,媽媽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只能關心一些生活上的事,不能深入他的內心,我們跟孩子之間確實共同語言太少了!”
同時,小聰媽媽也反思說:“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我自己也是一個不善于溝通的人,全職在家帶娃,社交圈子很小;而老公回家也不愿意說話,下班回家多數時間都是他自己一個人呆著,玩手機,或者在樓上陪狗狗(春節前父母給孩子買了條狗,現在成了爸爸的伙伴了)。
對孩子的事情壓根不操心,他就像少根筋,也許是沒有勇氣面對,我老公自得其樂,他沒有參與進來的意思,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去要求他,自己憋得很難受。”
建議:
從小聰媽媽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原生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的相處以及溝通模式,對親子間的相處以及溝通,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借用一句老話說則是:“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著名家庭教育專家也曾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子女!”
案例中,小聰媽媽不善溝通的苦惱,以及對孩子爸頗有不滿的無奈、憋屈,著實很難在孩子面前不表現出來,而這對孩子的情緒排解無疑起到的是消極負面的示范,就像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也曾說:
“我相信除非一個家庭使用真實、直接而單一含義的表達方式進行溝通,否則不會帶來彼此的信任和關愛,不會讓家庭中的成員懷有希望。”
錯誤管教二:父母視手機、電腦為“洪水猛獸”
剖析:
根據小聰媽媽反映:“父母對待對手機電腦的態度,一直視之為洪水猛獸,認為一旦孩子沉迷其中,未來就毀了,所以必須要嚴厲管控。記得有一年暑假,在一次晚飯后,我喊孩子跟我們一起出去走走,剛開始他同意了,但后來因為沉迷于玩電腦又失言不去了,我一沖動把電腦砸了,后來我一直很后悔,覺得這個事情刺激到他了,導致他不想做作業,包括后來不想去上學。
另外一次,由于小聰在寫作業的時候看手機,被孩子爸碰著了,立馬暴跳如雷把孩子給訓了一頓,沒想到這次孩子徹底發狂了,全身抽動不止,還送到醫院住了院,其實,早從小學六年級起,孩子就上肢偶爾抽動一下,我們沒放在心上,以為是習慣不好,那次抽動發作后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覺得像“抽動穢語癥”。
建議:
不少父母將手機、電腦或游戲視為“洪水猛獸”,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對孩子成長以及未來的重視,生怕孩子被周遭不利的環境因素所影響。但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極度缺乏安全感,生怕孩子被手機電腦給“拐”走了,所以想要緊緊地把孩子給抓在手心,遠離“危險”;
但我們往前再細想一步,手機電腦果真是“洪水猛獸”嗎?其實不全是,因為它也有“善良天使”的部分,比如手機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電腦可以幫助我們查詢所需的咨詢,這次疫情,手機電腦在學校教學方面就承擔了重要角色,孩子們用電腦上網課,用手機打卡完成作業。
因此,手機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這就相當于廚房里的菜刀,有的人用來做菜,而有的人卻用來犯罪。因此,真正的問題不在于“菜刀”本身,而在于使用菜刀的人,同理,真正的“洪水猛獸”不是手機和電腦,而是使用手機電腦的人的思維;
積極的人,通過手機電腦自我充電,成長蛻變;消極的人,借用手機電腦自我麻痹,逃避現實,積極的人,通過手機電腦里的“大數據”,緊跟時代步伐,縮短甚至趕超我們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反,消極的人,在通過手機電腦查詢“消極”、“低俗”、“暴力”、“萎靡”或“少兒不宜”等信息;
結論:越是把手機電腦當做“洪水猛獸”,對其避之唯恐不及,其實越是加速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沉迷,因為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渴求,父母越是強行干預,孩子越是對其喪失“免疫力”。因此,唯有真正有效修正孩子的消極思維,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思維以及正向觀念,我們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將“洪水猛獸”變成“善良天使”。
錯誤管教三:爸爸對孩子教育不上心,暴力管教。
剖析:
- 說到做不到
當談起小聰爸對孩子的教育時,小聰媽媽頗有微詞:“孩子爸對孩子的教育壓根不上心,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少,經常回家就是玩手機;另外,對孩子的需求也沒有滿足,答應孩子的也做不到。
比如,去年暑假孩子想參加學校的活動,去北京游學,爸爸說孩子有哮喘,他不放心,拒絕孩子了;后來又說帶孩子去舅舅家玩,路程五百公里的鄉下,孩子很高興,一直等著盼著,最后也取消了,說是鄉下太熱,蚊子又多。”
總之,在孩子媽媽眼里,爸爸比較懶散,除了上班就是宅在家,自己不愿意出門,同時也不愿帶孩子出門。如果說這已經是父親教育方式的全部,倒也就算了,但是,更讓媽媽感到頭疼的是,孩子爸粗暴管教的一面——
- 暴力管教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概括了小聰爸管教孩子的特點。根據小聰媽媽反映:孩子爸一旦管教起來非常嚴厲(嚇人),有時因一點小事就會瞬間爆發,比如,孩子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爸爸檢查家庭作業,其中一道數學題,孩子是做對了的,但是,爸爸當時只顧著玩手機,沒有認真看孩子的作業,就說孩子做錯了,叫孩子改正過來;
但因為題目是做對了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改正,于是,爸爸就開始罵孩子,說孩子笨得像豬一樣,簡直是個廢物等等,罵得很大聲;當時,媽媽在廚房做飯,聽到聲音就出去看怎么回事,后來檢查作業才知道是孩子做對了,事情才平息。
“更要命的是,孩子爸的暴力教育一次比一次嚴厲!”小聰媽媽越說越生氣:“在孩子上六年級的時候,有天孩子感冒了,爸爸就睡上鋪,孩子睡下鋪,方便照顧他,到半夜的時候孩子在床上哼哼,爸爸就問他怎么了,孩子的回答爸爸沒聽清,反復問幾遍都沒聽清楚,爸爸就生氣了,跳下床把孩子揍了一頓,最后才知道孩子是發燒了。
不得不說,正是因為孩子爸平時缺乏陪伴,卻又經常粗暴管教,導致父子關系降到了“冰點”,孩子對父親的忍耐終于觸到了極限——在一次周末,小聰做作業有點磨蹭,返校的時間要到了,爸爸問他作業做完沒有,拿出來看看,孩子徹底爆發了,喊著:“滾出去,不要你管!”,目前,孩子與父親關系徹底破裂,至今未曾說過一句話。
建議:
某心理學家曾提出:“孩子的自信,是從父親那里學來的”,換句話說,當父親沒有給孩子樹立起一個積極正向的榜樣,沒有給孩子示范說到做到的品質,沒有教會孩子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提升自我高自尊狀態;
反而,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痛苦、煩躁、壓抑、憋屈、恐懼等負面情緒,就難怪孩子會發展出“情緒障礙”、“沉迷游戲”、“黑白顛倒”等心理問題。這就好比我們身上的一處傷口,還未完全愈合,又無情再度撕裂開來,如此反反復復,又有哪個孩子內心能夠承受得了?
就像一個15歲抑郁癥男孩對其父母失望地說“每次我覺得想要變好的時候,你們又讓把我推到痛苦絕望深淵,我再也好不了!”
其實,教養孩子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難,如同我們身上的一處傷口,并不需要什么靈丹妙藥,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具有免疫力系統,可以修復破損的細胞組織,使其恢復痊愈,唯一需要的是身體中新陳代謝的良性循環和運轉,以確保人的免疫力系統能夠正常工作。
同理,幫助孩子成長改變也并非得使上父母九牛二虎之的勁,只需要確保原生家庭具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以及良性親子溝通,并建立積極正確的教養(觀念)系統,孩子的問題同樣能夠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地改善。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60天實操訓練后,給我們發來了孩子積極改變的反饋:“兩個月的學習以來,通過廖老師及其團隊耐心細致的輔導,現在我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已經很好,孩子在情緒以及學習方面改變非常大!
回想兩個月前,真的是極度焦慮、恐慌,負能量爆棚,因為孩子不肯上學,沉迷手機游戲,導致(父母看孩子)看哪里都不順眼,經常上演手機大戰,親子關系非常緊張。
慶幸的是遇到了廖老師及其團隊,您的“不反應”、“思維重構”、“正強化”等教養實操方法使我們受益匪淺。通過運用,孩子對學習重新點燃信心,愿意回學校上課,最近一次考試相比之前進步67分,現在與孩子每一天的相處都是美好的。在廖老師團隊的引領下,我現在對自己對孩子都充滿信心,孩子重拾夢想,整裝待發,感謝廖老師及其團隊!”
結論:孩子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父母見風是雨,用消極、焦躁甚至粗暴管教使得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孩子喪失了自我修復治愈的“免疫力”。
如此這般,孩子沉迷游戲、逃避現實、自暴自棄、自我封閉、情緒壓抑、抑郁,所有的這一切,就無異于被逼上梁山,身不由己,甚至是(孩子)不得不的選擇;不得不說,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唯有父母的改變,才能換來孩子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