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
滿清政府的官員一向認為,中國是天下之中,番邦不是狄就是夷,要不了就是戎或者蠻。在當時的情況下,職業(yè)為洋行買辦、引水、通事的,社會地位極低。作為一個朝中大員,如果府中招用夷人,他的同行及世人都難以理解。當時人們的思想比較封閉,思想比較狹隘。所有這些思想的造成,都是由于不搞開放,閉關鎖國的政策造成的。作為朝中大員,當官的都是如此,何況老百姓?所以對外面的世界了解的非常少。
林則徐在1839年六月搞了虎門銷煙,對夷人接觸的比較多,對外部世界的歷史,地理,制造等各方面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命人將英國出版的巜中國人》譯成中文;1939年七月,組織了對瑞士法學家滑達爾的國際法著作巜各國律例》的翻譯,這本書相當于當時的國際法或者國際規(guī)則;這年年底,又翻譯了巜四洲志》,該書對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情做了初步的介紹,這本書對于近代中國有非常重要的啟蒙作用;他還組織編譯了有關西方近代船艦火炮的資料。
1841年夏秋之際,林則徐被革職派遣去往新疆伊犁上任,路過鎮(zhèn)江之時,與好友魏源相遇,他們同榻爾談,談到了憂國憂民……臨走時,林則徐將巜四洲志》編譯的有關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撰出書。魏源最后整理成巜海國圖志》出版,并明確提出要"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學習外國優(yōu)秀的東西,用這些好的東西來對付外國。也可以理解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林則徐,魏源的重要思想,林則徐被后人譽為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倆提出的向外國人學習這個觀點,在當時國家層面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清政府自認為華夏是天下之中,我們是泱泱大國,豈能向他國學習。這種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清朝政府的最終滅亡。而日本卻與清政府大相徑庭,巜海國圖志》傳到日本以后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短短幾年時間就印了20多次。日本人這種向外學習的精神,導致他們的國家強大,導致他們向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