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是現在最常用的人稱代詞。曾寫了小文說到了“他”之由來,再來說說古語中的“你”。
題目中所列,就是古語中“你”的發展軌跡。
最早,古人大約是以“爾”作為第二人稱代詞的。
《詩經·衛風·竹竿》:“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p>
甲骨文中已經有“爾”字。但學者對此字的構成或象形,未能有成熟見解。從卜辭看,目前所知,“爾”,第一是人名;第二是方國名。
古人敘事,“此”“彼”是很古老的區分語言和文字。很可能,因為“而”有“此”義,當面對面交流時,就以“爾”來作為第二人稱代詞了。
《說文》稱,小篆“爾”字本義是“靡麗”含義接近或同于“爽”。但無論如何,“爾”作為第二人稱,是引申義無疑。
差不多同時,古人也用“尒”來作為第二人稱代詞了。
《說文》曰:“尒,詞之必然也?!边@是說,“尒”字本來是古人說話時自帶的語氣詞。
可知,“尒”作為第二人稱,是因為與“爾”的同音假借。
“尒”字,后來有了“尓”“爾”等寫法。逐漸地,“尒”廢而“爾”興了。
有意思的是,古人還將“你”說成“汝”。
《尚書·舜典》:“汝登帝位”云云。
《說文》:“汝,汝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
“汝”以“氵”為部首,本義為水名一定不錯。何以成為第二人稱代詞呢,因為是“女”之假借。
《史記·五帝本紀》:“女登帝位”,說的是《尚書》所云的同一件事,但用了“女”字。
就是說,“女”曾為第二人稱代詞,但其字含義基本確定,容易混淆,于是以“汝”假借之——反正“汝”作為水名,用之極少,人們也不會誤解。
何以古人既用“爾”“尒”作為第二人稱代詞,又出來一個“汝”?
這是因為,“爾”“尒”和“汝”,在先秦時發音極為接近。
再往后發展就更一目了然了。
大約在唐宋,人們給“尒”加了個“亻”旁,有了“伱”字。在這之前,由于“尒”更便于書寫,已經基本替代了難寫難記的“爾”。
似在明代之前,又有了“你”字。
明萬歷年間的方以智所撰訓詁書《通雅》稱:“爾汝、而若,乃一聲之轉。爾又為尒(爾),爾又作伱,俗書作你。”
“你”,原本是“伱”的民間“俗字”。后來成了規范字。
要說的是,“你”現在讀“nǐ”,在古代的“爾”“爾”“汝”的讀音中,是可以找到最早的影子的。
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