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楊子①之鄰人亡羊,既率②其黨③,又請楊子之豎④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眾?”鄰人曰:“多歧路?!?/p>
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散萃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p>
楊子戚然⑥變?nèi)荩谎哉咭茣r⑦,不笑者竟日⑧。
注釋
- 楊子:對楊朱的尊稱,楊朱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
- 率:帶領(lǐng)。
- 黨:舊時指親族。
- 豎:童仆。
- 奚:怎么,為什么。
- 戚然:憂傷的樣子。
- 移時:多時,一段時間。
- 竟日:終日,整天。
譯文
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只羊,于是帶領(lǐng)著他的親戚,又請了楊子的童仆一起去尋找羊。楊子說:“嘻,丟了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尋找呢?”鄰居說:“有許多岔路。”
追羊的人回來后,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說:“找不到了?!睏钭诱f:“怎么會找不到呢?”鄰居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條岔路,所以就回來了?!?/p>
楊子聽了臉色變得很憂郁,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
文言知識
說“奚”:“奚”的本義是“奴隸,又專指女奴”。古時,奚為女奴,隸為男奴。
“奚”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怎么,為什么”。如上文中的“奚亡之?”,意思是“怎么會找不到呢?”
- 指“何,什么”。如《論語·子路》:“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
文化常識
楊朱真的“一毛不拔”嗎?
楊朱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是楊朱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當(dāng)時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可見楊朱的學(xué)說影響之大。
楊朱主張“貴己”、“重生”,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這和墨子的“兼愛”思想是對立的。
成語“一毛不拔”就源自于這兩種思想的一次交鋒:
有一次,墨子的學(xué)生禽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干?”
楊朱說:“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禽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愿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dāng)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如下評論:
“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
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也正因為如此,楊朱自古以來一直飽受詬病,很多人都把他當(dāng)做極端利己者。
其實孟子只講了楊朱“貴己”的思想,楊朱的整體思想是說:“人人應(yīng)該重視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樣君王不應(yīng)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損害個人的利益。”
出處
戰(zhàn)國·列子《列子·說符》
啟發(fā)與借鑒
楊朱悶悶不樂,是因為他從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想到了更深的層次。求學(xué)的人選擇太多、方法太多,如果不專注到學(xué)問本身,就會喪失本心,迷失方向。
事物錯綜復(fù)雜,信息瞬息萬變,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這山望著那山高。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biāo),見到岔路就想走,那樣只會導(dǎo)致迷失方向,到頭來一無所獲。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快來關(guān)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