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在我國幾千年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近萬條成語,不僅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語匯,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舉凡歷史故事、文史典故、人生經(jīng)驗、哲理智慧以及生活常識,在成語中無所不包。因此,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成語、學習成語,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語匯,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更可以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長知識,開發(fā)智慧。
由此我想到,在我們的報刊上,在電影、電視的字幕上,成語的錯寫時有出現(xiàn)。這對少年兒童學習成語會起誤導的作用。
在一部電視連續(xù)劇中,律師事務所的墻上掛著一面錦旗,上書四個大字:“仗義直言”。這顯然是導演精心安排的一件道具,是為塑造律師形象服務的。遺憾的是寫錯了一個字:應該是“仗義執(zhí)言”。“執(zhí)”在這里有堅持的意思,成語的原意是主持正義、說公道話?!罢塘x直言”雖也講得通,但既然是成語,還是不加篡改為好,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至于下面的一些錯寫,就連字面上也講不通了。如把“迫不及待”寫作“迫不急待”,“金碧輝煌”寫作“金璧輝煌”;“蓬蓽生輝”寫作“蓬壁生輝”;“汗流浹背”寫作“汗流夾背”;“按部就班”寫作“按步就班”;“罄竹難書”寫作“磬竹難書”,諸如此類。
成語的錯寫,一是由于沒弄清同音字字義的區(qū)別,如“罄”和“磬”的不同。但更多是因?qū)Τ烧Z的意思只是大致了解,沒弄明白每個字的含義,如“汗流浹背”,只知道是出汗很多,而不知道“浹”是“濕透”的意思;只知道“金碧輝煌”是指建筑物華麗精致、光彩耀目的意思,而不知道“碧”是翠綠的顏色。再一個原因是不知道成語的原本出處,如“按部就班”,原指寫文章要按內(nèi)容需要來安排章節(jié),“部”和“班”都是指門類,后來引申為按照一定順序行事。如上所述,對成語的含義不求甚解、囫圇吞棗,就很容易接受誤導,人云亦云,別人錯了也跟著錯。最突出的例子是關于“每況愈下”,這個成語本應是“每下愈況”,語出《莊子》,是指豬的小腿愈往下愈瘦,后引申用來說明情況愈來愈糟。但后來被誤寫為“每況愈下”,以訛傳訛,直到今日,反而誰寫作“每下愈況”,倒被認為是錯的了。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偶爾一例尚可,如這樣的錯寫多起來,那對漢語規(guī)范和成語文化都是很大的褻瀆。
對成語不求甚解,甚至會鬧出笑話。前些年,東北某單位舉辦青年職工技術學習班,結業(yè)時,上級機關獎贈錦旗一面,旗上大書四個字:“不學無術”。原來制旗者誤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安粚W”和“無術”是并列結構,即“沒有學問,沒有本領”的意思,而制旗者理解為“條件”關系,即“如果不學,就沒有技術”,結果讓舉辦單位大惑不解,既難堪又尷尬。
鼓勵和引導少年兒童學習成語,是加強語言教育、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只是希望,我們的書刊、熒屏、媒體和教師們,都把好關,別再出現(xiàn)上述的種種錯誤,以免誤導讀者和觀眾,貽誤少年兒童。其實這并不是難事,只要細心一些,認真一些,勤查查《成語詞典》,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注:本文源自百味年華出品書籍《邊鼓集》,田師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