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8課,講《說文解字》“止”部的最后四個漢字,從現代漢語角度說這四個字都是生僻字,巧的是,這四個字全部都是《說文解字》許慎所確定“六書”概念下的“會意字”,所以,我們順帶也說一下《說文解字》里會意字會有什么明顯的表述“標志”。
學習《說文解字》常常被“六書”的概念困鎖,因為許慎在《說文解字》里界定了“六書”,但卻沒有標明某一個字是歸“六書”哪一類,其實,這個問題有規律可循,之前我們說了形聲字的“表述標志”,今天我們再說“會意字”一般會有什么特殊表述作為“標志”:
在《說文解字》里,會意字大多數是二體的組合。其中,凡連續為文“從某某”者,“從某從某。”者,都是會意字。比如今天的四個字,多屬此類;也有三體的組合,一般表述為“從某,從某某。”也有四體的組合,一般表述為:“從某、從某、從某、從某。”
記住這些標志,在學習《說文解字》時,遇到此類字,一般都可以作為會意字去掌握。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課程的內容如下:
1、疌。這個字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法中,歸入“疋(yǎ)”部。讀音有兩個:
(一)ji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疌,疾也。從止,從又。又,手也。屮聲。”上面我們說過,在許慎的《說文解字》體系中,凡是訓為“從某,從某”的,都是會意字。因此,“疌”是會意字,本義為迅速,后來寫作“捷”。
為什么能會出這個意來呢?從字形上出發,“疌”字的字形由“手(又)”和“足(足)”兩部分組成。徐鍇《說文系傳》給的解釋是:“止,足也;又,手也。手足共為之,故疾也。”好理解,在行進的時候,手足并用,當然就比較迅疾了。這個字也相對好記,可以想象一只獼猴在手足并用的奔跑。
(獼猴奔跑)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字就是后來的捷字,《說文解字》收有“捷”字,而上古的捷字,本就寫作“疌”。錢坫《說文斠詮》有:“此古‘捷’字。”
(二)qiè。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只用于姓氏。《集韻·葉韻》:“疌,姓也。”
疌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疌字的小篆寫法)
2、(這個字GBK字庫無此字,大部分設備無法顯示)字形與疌相近,可以描述為<入 ‘疌’無上橫>,具體如圖:
(<niè>字的字形)
這個字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法中,歸入“疋(yǎ)”部。讀ni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機下足所履者。從止,從又,入聲。”依照許慎的解說,這個字也是會意字。但具體會意不明。本義是舊式織機提綜的踏板。《廣韻·葉韻》:“織<niè>”
(舊織機上的踏板)
因為這個字意義是物品的名稱,因此沒有更多解說。
<niè>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niè>字的小篆寫法)
3、(這個字GBK字庫無此字,大部分設備無法顯示)。具體字形描述可以是<‘少’省右點>或者<‘步’省‘止’部>,具體如圖:
(<tà>字的字形)
這個字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法中,歸入“丨”部。讀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蹈也。從反止。讀若撻。”既然是“從某某”,當然也是會意字。本義是踏。如何會意呢?
徐灝的《說文注箋》:“止之引申為不行,反而為<tà>,則為蹈而行也。<tà>,古‘蹋’字。止之可以引申為不行,把止字反過來,就是蹈而行。“蹈”的本義是踐踏,“蹈”而行,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踏步”。
(踏步)
清代葉德輝《說文讀若字考》稱:“此蹋之本字,篆作蹋,見《足部》,云踐也,又作踏,則隸俗字也。<tà>撻音近。”他認為<tà>就是蹋的本字,《說文解字》收有“蹋”字,又寫作踏,“踏”字《說文》沒有收錄,是“蹋”字的隸俗字寫法。
<tà>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tà>字的小篆寫法)
4、歰。讀音有兩個:
(一)s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歰,不滑也。從四止。”王筠《說文釋例》:“四止者,兩人之足也。上二止倒之,而且反之者,兩人相對,則其足趾相向,故倒之;其左、右相反,故反之。茍相順從,必二人從行矣。今兩足牾,是憤爭之狀也,故不得不滑之意。”
歰也是會意字。會意相對復雜:
從四止,四個止,是兩個人的腳,但是“歰”上邊的兩個腳反過來了,說明兩個人臉對臉相對而立,起了爭執,互相不讓走,所以有不能行義。《玉篇》:“歰,難轉也。”本義即不滑潤、滯澀。字同澀(澀的繁體)。甲骨文從“二止”或“三止”。《石門頌》有三個止的字形,證明到漢時,“三止”的字形還存在。
(面對面吵架)
本義之外,歰還有其他用法:(1)味苦;澀口。比如:這柿子真歰。《正字通·止部》:“歰,《六書故》:味苦歰亦謂之歰。別作澀。”比如《楚辭·大招》:“四酎并孰,不歰,不歰嗌只。”王逸注稱:“言乃醖釀醇酒,四器俱熟,其味甘美,飲之濃滑,入口稍釋不苦歰,令人不胃滿也。歰,亦作澀。”
(2)口吃或語言文字不流利,不通暢。比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王右軍少時甚歰訥。”王羲之小時候是個內向,說話都不順暢的人。《宋史·勾龍如淵傳》:“文章平易者多淺近,淵深者多艱歰。”指文章不通順。
(3)不通暢;不調暢。錢坫的《說文解字斠詮》:“歰,《廣雅》:‘歰,難也。”《石門頌》里的“道路歰難”即用此義。
(《石門頌》里的歰是三個止)
(二)shà。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翣”。指古代出殯時棺上的羽飾。《周禮·春官·喪祝》:“及壙,說載除飾”漢鄭司農注:“周人之葬墻置歰。”唐代陸德明釋文:“歰,本亦作翣。”
歰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歰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1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