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還原反應是化學反應中三大反應之一,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化學反應。在我們的生活或生產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氧化還原反應。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煤氣的燃燒等等。那么什么是氧化還原反應呢?
要想弄清楚氧化還原反應,不妨先看一下最簡單的一個化學反應,即碳在氧氣中燃燒,其化學方程式為C O2==CO2,反應條件為點燃。在這個氧化還原反應中,首先來看看這些物質在反應前后的變化量。
碳C在反應前其化合價為0,氧氣在反應前其化合價也為0,反應后C的化合價變成了最高價態的 4價,氧的化合價變成了最低價態的-2。由此我們可以這么說,在這一反應中,C被O2從0價氧化成了 4價,O2被C從0價還原成了-2價。
也就是說,在這一化學反應中,C為還原劑,O2為氧化劑,由此,在早期的化學系中,人們把有氧參加的反應統稱為氧化還原反應。但是,隨著人們逐漸的認識加深,出現了沒有氧氣參與的氧化還原反應,比如:
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其化學方程式為H2 Cl2==2HCl,條件為點燃。在這個過程中,氫的化合價從0價變成了 1價,氯Cl的化合價從0價變為了-1價,氫的化合價升高了,氫就是還原劑,氯的化合價降低了,氯就是氧化劑。所以說,氧化還原反應從宏觀上來說,就是有物質的化合價發生了升降的變化,且化合價不交叉。
對化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是可逆的,只是反應的順序強弱不一樣罷了。例如:氧化銅與氫氣的加熱反應中,其化學方程式為CuO H2==Cu H20,條件為加熱△,在這個反應中,氧化銅為氧化劑,H2為還原劑,反應后Cu為還原產物,水H2O為氧化產物。
這個反應既然存在著可逆反應,但在書寫上,我們為什么又習慣性的寫為CuO H2==Cu H2O(條件加熱)呢?那是因為所有反應中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即“誰強誰先”的規律。也就是說,在這個反應中,氧化劑的氧化性強于氧化產物,還原劑的還原性強于還原產物,所以這個反應就是向右進行了。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反應,即歸中反應或歧化反應,典型的歧化反應有硫化氫與二氧化硫的反應——2H2S S02==3S↓ 2H20,由于硫單質是沉淀物,故而要打上下箭頭。
縱觀這個化學反應,化合價變化的元素就只有硫了,硫化氫中硫的化合價為-2價,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價為 4價,反應后硫單質的化合價為0價,也就是說,H2S為還原劑,SO2為氧化劑,生成的硫單質即是氧化產物,同時也是還原產物。
從上面的化學反應中導出了一個規律,即物質處在最高價時,只有氧化性,當物質處在最低價時,只有還原性,而處在中間價態時,物質既有氧化性也有還原性。從微觀角度來看,物質處在最高價態時,它只能得到電子來降低化合價了,物質處在最低價態時,它也只能失去電子來提高化合價了。那么,氧化還原反應的微觀表現又是怎么樣的呢?
要搞清楚這個概率,就必須再回過頭來看一個反應,H2 Cl2==2HCl(條件點燃),在這個反應中,我們只看氫。氫在元素周期表中,其排列序號為1,原因就是氫原子的外層只有一個電子。故而,氯的化合價降低是不可能從氫那里得到電子的。
但這個反應中又有元素化合價的降低與升高,唯一能夠將其解釋得通的就是共用電子對發生了偏移,也就是說,HCl為共價化合物。由于氫的化合價在升高,氯的化合價在降低,所以共用電子對偏離氫而偏向氯了。
最后的出氧化還原反應最為本質的一句話,即有電子的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反應不可能單獨存在,還原反應也不可能單獨存在。
討論:四氧化三鐵(Fe3O4)中Fe的化合價為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