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國四人賽之音樂、舞蹈
- 音樂知識
- 音樂最基本的要素是節奏和旋律。正確
- 廣義地說,交響曲是用樂隊演奏的奏鳴曲。正確
- 音樂的體裁按照音響發聲材料來分,可分為聲樂體裁、器樂體裁兩大類。正確
- 在五線譜上用來確定音高位置的符號叫作譜號。
- 符頭可以記在五線譜的線上與間內,表示音的高低。
- 在樂譜的結尾處有一細一粗的兩條豎線來表示樂曲的結束,叫作終止線
- 作為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和聲是指多聲部音樂按照一定關系構成重疊復合的音響現象,使音樂具有結構感、色彩感和立體感。
- 音樂以旋律、和聲、配器、復調等為基本表現手段,以表達人的審美情感為目標,具有較強的情感表現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現力的因素,是音樂最主要的表現手段。
- 作為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節奏是指音響的長短、強弱、輕重等有規律的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樂曲結構的主要因素,使樂曲體現出情感的波動起伏,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 民族音樂
- 創作了《黃河大合唱》,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是冼星海。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作者是田漢。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是聶耳。
- 音樂作品《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碼頭工人》《賣報歌》《梅娘曲》的作曲者是聶耳。(已移除四人賽)
- 《歌唱祖國》詞曲作者是王莘。(shen)
- 歌曲《送別》由李叔同填詞,其旋律最早采自于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 《小河淌水》是一首經典的民歌作品,源于云南彌渡,由尹宜公創作于1947年,被西方音樂界譽為“東方小夜曲”。
- 廣東音樂風格的古箏曲《紡織忙》是我國民族器樂演奏家劉天一的代表作。
- 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步步高》屬于廣東音樂。
-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歌是《光榮啊,中國共青團》。
- 由何占豪、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講述了那段被譽為愛情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實現了交響音樂的民族化。
- 民間藝人華彥鈞,自幼隨其父學習各種樂器,《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
- 《鬧元宵》是中國杰出的民族音樂表演大師曹東扶創作的一首古箏音樂作品。
- 《百鳥朝鳳》是一首流傳于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嗩吶曲。
- 李廷松是我國著名的琵琶演奏家。
- 馮子存是我國著名的笛子演奏家。
- 蔣風之是我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其代表作品為《漢宮秋月》。
- 現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劉北茂是中國近代民族音樂一代宗師、二胡鼻祖劉天華的弟弟,是劉天華音樂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 我國著名古琴演奏家吳景略的演奏特點是清麗飄逸、靈巧多變。在古琴領域里,被稱為“虞山吳派”。
-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古琴譜是南朝梁代邱明所傳的《碣石調·幽蘭》。
- 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是《神奇秘譜》,是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
- 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玉屏簫笛,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
- 在我國傳統記譜法中,二四譜是一種古老的弦索譜,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作為譜字表示音階各音級的音高。
- 在古琴記譜法中,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 在我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中,使用“合、四、一、上、尺、工、凡”等字樣為唱名的是工尺譜。
- “三月不知肉味”原為孔子用來形容音樂的獨特魅力。
-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原本是用來形容書法的。
- “曹衣出水”一詞通常用于形容繪畫藝術的精湛。
- 漢代重要的音樂形式之一是相和歌,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最終形成了以樂器和歌唱相和的形式。
- 詞作為一種音樂文學,是伴隨著燕樂而興起的。
- 20世紀初,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是學堂樂歌,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課或為學堂唱歌而編創的歌曲。學堂樂歌;(《學堂樂歌》不選)。
- 一般認為,民歌的體裁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
- 將許多曲牌聯綴起來講唱故事的音樂形式稱為牌子曲類說唱。
- 以下曲種屬于“牌子曲”類說唱的有四川清音。
- “飛歌”,又稱“恰央”,流行于貴州省東南部的臺江、雷山、凱里等地,是苗族的主要山歌歌種。
-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在立春時節扮裝“春官”說唱歌謠、勸農勞作的民俗表演活動,祝福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 下列選項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把農歷“三月三”設為全區公眾假日,成為當地各民族歡樂喜慶的共同節日。
- 十八洞村隸屬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純苗聚居區,苗族風情濃郁,苗族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
- 清代北方的弦索腔,主要是在中原各地俗曲的基礎上形成的,多用弦索樂器伴奏,常見的如三弦、琵琶、箏等。人們常習慣稱由這些樂器伴奏的弦索劇種為“弦索調”或“弦子腔”。
- 宋代設置的宮廷音樂機構教坊,下轄宴樂、清樂、散樂和雅樂四個樂部。其中不屬于燕樂系統的樂部是雅樂。
- 教坊是唐代新設的宮廷音樂機構,專門負責雅樂以外的俗樂、新聲、散樂的教習與演出。
- 明末清初,隨著外來樂器傳入我國,本土曲藝在原有的基礎上又逐步產生了一個揚琴以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新曲種,即琴書。
- 明嘉靖年間,南方興起了一種彈唱詞話的表演形式——彈詞。這種表演唱詞以七言詩贊為主,常伴以三弦或琵琶作旋律伴奏,一經出現便風靡南方的諸多城市。
- 除了教坊,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一個新興的音樂機構,叫作梨園。
- 宋元時期是市民音樂蓬勃發展的時期,隨著音樂活動的中心自宮廷下沉,戲曲音樂成為這一時代音樂的代表。
- 唐代擔負音樂職能的梨園共有三處,分別是直接歸屬宮廷管轄的宮內梨園、隸屬長安太常寺的西京“太常梨園別教院”以及隸屬洛陽太常寺的洛陽“梨園新院”,其中最主要的是宮廷中的梨園。
- “十番鑼鼓”即蘇南吹打。所謂“十番”,并不是僅指十樣樂器,而是泛指多數而言?!笆尮摹庇兴毺氐慕Y構形式,在套曲中常常以鼓的獨奏為主體。
- 絲竹樂流行于江南許多地區,所用樂器有“絲”有“竹”,風格明麗流暢、優美清新,有著很廣泛的群眾性和獨特的藝術。
- 中國民族音樂的體裁一般可以分為五大類,即:民歌、民族器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歌舞音樂。正確
- 20世紀20年代后期,隨著流行音樂的萌芽,一些中國作曲家開始嘗試流行歌曲創作,民族器樂在中國早期流行音樂的配器和伴奏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確。
- 專著《樂論》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阮籍,載《阮步兵集》。同時,他也是一位作曲家和古琴演奏家,作有風格獨特的著名琴曲《酒狂》。
- 明清時期,曾有許多杰出的琵琶演奏家和著名的作品,并出現了刊行的曲譜,號稱“琵琶絕”的是明代琵琶演奏家李近樓。
- 我國現今能找到的最早的一首琵琶曲《海青拿天鵝》,以明確的主題、完整的結構、豐富的演奏技巧,生動地刻畫了“海冬青”與天鵝搏戰的情景,充分體現了我國元代器樂創作和演奏的水平。
- 田漢因國歌詞作者的身份為人熟知,他同時還留下了體量龐大的戲劇作品。下列戲劇作品中,《文成公主》是由田漢創作的。
- 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華秋蘋琵琶譜》,刊行于1818年,其中載琵琶大曲7套,小曲62曲,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月兒高》等。
- 七弦琴音樂,在明清時期有很大發展,進一步形成了地域、風格各不相同的多種流派,如虞山派、廣陵派、中州派、諸城派、川派、金陵派等。
- 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時期涌現的許多杰出民間藝術家們的巨大勞動,奠定了我國音樂文化發展道路上的基石。
- 由作曲家谷建芬創作的《緣葉對根的情意》,于1987年獲得“貝爾格萊德國際音樂節”通俗歌曲大賽第三名,這是中國通俗音樂作品在國際上獲獎的首例。
- 有一種說唱音樂,是由佛教寺院為宣傳教義而設立的,用說與唱的形式,將佛教經文或教義講唱出來,且在隋唐影響很大,這種說唱音樂是變文。
- 歐美音樂、鋼琴
- 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正確
- 德國作曲家韋伯是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人物之一。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正確
- 《致遠方的愛人》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的唯一一部聲樂套曲,也是音樂史上第一部聲樂套曲。這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它開創了聲樂套曲之先河。
- 《第九交響曲》創作于1817年至1823年,1826年出版。貝多芬用六年時間寫下了這部世界聞名的作品。
- 《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對音樂史的重大貢獻之一,作品共分兩冊,每冊都由二十四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都采用前奏曲與賦格的組合形式,把具有明顯主調音樂特征的前奏曲和具有復調音樂風格的賦格曲融合在一起,使其達到最高境界的整合。
- 19世紀很多著名的作曲家都以貝多芬的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為模本進行創作。如舒伯特的《天鵝之歌》《美麗的磨坊女》《冬日旅程》。
- 創始于19世紀中葉的交響詩是一種自由形式的單樂章的標題交響音樂,它的前身是音樂會序曲。
- 夜曲原指流行于18世紀的一種器樂套曲,常在夜間露天演奏,與小夜曲相似,后來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多為鋼琴小曲,通常是三部曲式結構。
- 序曲一般是指歌劇、清唱劇、芭蕾舞劇、話劇及其大型作品的序奏樂曲,另外還有音樂會序曲?!?812序曲》屬于音樂會序曲。
- 19世紀興起的一種曲式結構較自由的器樂體裁是狂想曲,樂曲多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敘事性段落。
- 著名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斯特勞斯的作品。正確
- 舞蹈、舞劇
- 我國的周王朝把據說從黃帝開始,包括黃帝、堯、舜、禹、夏、商時期所創制的六部優秀樂舞,按朝代劃分,統稱為“六代樂舞”。
- 長鼓舞是中國少數民族瑤族的傳統舞蹈。
- 以下描述胡騰舞的詩句是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
- 源于民間花燈歌舞的花燈戲是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
- 歌頌武王伐紂的功績的樂舞——《武》是周代的樂舞,帶有史詩性質。
- 中國原始時期的歌舞藝術中孕育了“優”的藝術。春秋時期,優以歌舞、詼諧、作樂、耍雜技等技藝專門為帝王服務,優當中擅長詞令調笑的稱俳優。
- 中國古代禹的時代,代表性的樂舞是《大夏》,歌頌的是禹治水的英雄事跡。
- 夏商和春秋戰國時期,在音樂的內容上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夏桀無道,商湯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濩(hù)》。
- 我國北齊軍事將領高長恭的戰績曾被人們編成歌舞,《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他“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huī)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 秧歌是我國北方一種重要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
- 《娘子軍連連歌》選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該劇是中央芭蕾舞團根據梁信同名電影劇本改編的芭蕾舞劇作品,是中國第一部現代芭蕾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