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尋找紅色青春圖譜
1921-2021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系列報道
第三站:諸暨
●百年名校:諸暨市學勉中學建于1899年,前身“景紫書院”、“忠義中學”、“大東公學”。知名校友有:革命烈士汪壽華、朱學勉,中科院院士金善寶、吳中倫、毛漢禮,一級英雄黃炳華,“2020年全國優秀醫院院長”葛明華等。
●紅色青春基因:青年的價值是在于勇氣、信心和希望
朱學勉雕像前,林麗紅(右)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特別的思政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9月22日,細雨蒙蒙。諸暨市學勉中學思政老師林麗紅,以校史為切入口,在學校正門朱學勉雕像前,給該校高一(20)班的同學們,上了一堂特別思政課。雕像前的兩棵含笑樹上,則掛滿了同學們親手折的千紙鶴,以及作為后浪,寫給朱學勉前輩的心里話。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退役軍人事務部9月2 日公布了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在這份名錄上,朱學勉上榜。
“他的雕像為什么會出現在學校?因為我們學校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麗紅老師告訴此次參加思政課的高一(20)班的同學們,這堂課的主題和校史有關,更和家國情懷有關。
雖然是剛入校的新生,同學們也都了解過學勉中學的百年校史。但這天開課時,林麗紅老師還是請同學們先看看雕像下側的人物簡介:朱學勉(1912~1944)。
14 歲高小畢業后,朱學勉因父去世,家庭經濟拮據而輟學。1929 年到上海中藥店當店員,接觸進步書刊,尤其愛讀魯迅作品。1937年抗戰爆發,他奔赴延安,進陜北公學學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陜北公學畢業后,25 歲的朱學勉開始從事抗日工作。
“1944 年5 月27 日,朱學勉率金蕭支隊在諸暨墨城塢與汪偽獨立第四旅展開激烈戰斗,英勇犧牲。1945 年7 月,為紀念朱學勉,學勉中學前身忠義中學改名為‘學勉公學’。”林麗紅說,此后70多年時間里,朱學勉烈士就與這所百年名校有了無比緊密的關聯。
“我們塑他的雕像,就是為了傳承紅色精神。”在林麗紅心里,朱學勉從店員到革命者,從上海到陜北,從陜北到南京,從上海松江到寧波,從鄞縣到諸暨,從縣委書記到金蕭支隊大隊長,從組織群眾抗日到上抗日前線,無不展現著他的家國情懷、民族擔當,“他啟示了一代又一代師生,更傳承了‘人民在我心中’的紅色基因。”
“我受楓橋鎮政府邀請去參加過一次活動,看到一張照片,眼睛一亮:竟是我就讀學勉中學時的政治、歷史老師周兆旦先生。再看照片下面的介紹,方知這位樸實謙和、終年穿著布鞋的老師是1925 年入黨的老黨員,還擔任過上海盧灣區區委書記,鐵骨錚錚的老革命。”這是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駱寒超,于2019年2月,在《學勉情懷》序中所寫。
周先生雖沒有直接教過駱寒超,但駱寒超聽過周先生的報告:關于革命人生觀的問題。當時就聽人傳說他是個老革命,但不知道他曾挑過那么重大的革命擔子。
讓駱寒超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教英語的陳同文先生。彼時,陳先生剛大學畢業不久,溫文爾雅,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用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的英譯本作教材給他們授課,課余還常在大禮堂教女同學唱英語歌:“Red amy,Red amy??”
出于少年人對革命者的敬仰,駱寒超還常常會站在大禮堂講臺邊去望望對面二樓上他那間光線并不那么充足的小房間,作著神秘而神圣的遐想??
這種紅色基因就如是代代相承。并且,在學勉中學這些年的“楓橋經驗”校園版里,我們亦能看到那一抹鮮紅。
上世紀60年代初,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就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為此,毛澤東主席還在1963年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隨著校園里調解員崗位的設立,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參與校園安全管理。“他們在糾紛處理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實現了自主發展。”林麗紅說,這不僅有助于消除校園安全隱患,還實現了育人功能。
這所百年高中,有香榧十畝、有桂花百株,有松鼠跳躍在樹間,搶著白果,有少年們捧著書本在“朱子講道處”誦讀沉吟。
青年的價值是在于勇氣、信心和希望——刻在朱學勉雕像旁的這句話,穿越歷史,催人奮進。
同學們用千紙鶴寄托緬懷之情
中共諸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市網信辦主任俞燕
“十一”將至,歡迎你來諸暨的“紅色地標”走一走
不怕犧牲、不怕流血,蓬勃的紅心閃耀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諸暨的革命記憶是張秋人、汪壽華、俞秀松、宣俠父等革命先烈用激情和熱血染紅。
在諸暨,紅色基因傳承一直如星火般璀璨延綿。
由革命烈士朱學勉命名的諸暨市學勉中學坐落在諸暨市楓橋鎮,這里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2018年與嘉興的南湖、陳望道翻譯《共產黨
宣言》的地方——義烏市的分水塘、黨領導的全國最早的農民運動發生地——蕭山區衙前等一同入選“ 浙江紅色地名”。學勉中學正是在這樣一個浸潤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歷史的地方,成長為一所百年名校。
諸暨的紅色地標是鮮活的。不僅有百年學勉的生生不息,還有聞名于世的香榧森林公園,記載下金蕭支隊的穿梭身影;傲骨聳立的東白山巔,
定格過抗戰后期游擊隊員的艱難求索;風景秀麗的五泄鐵崖坪,緩緩訴說著浙東農民革命軍的奮不顧身??
抗戰中、解放時,諸暨的革命青年們舍身取義,這種為了黨和國家奮不顧身的精神正是根植于中國共產黨人先天具備的紅色基因,更是一代代紅色傳承的精神源起之一。
諸暨的山水之間,鐫刻著紅色基因與軍旅印記,蘊含著一代代青年的氣質與芳華。新青年應在回顧紅色歷史時著眼當下,在傳承革命精神時創新發揚,在走向未來道路時永葆初心,才能堅定不移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在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里,歡迎各位青年,帶著父母親朋一起,來諸暨走一走“紅色地標”,來體驗紅色精神,來看看在紅色精神的引導下,諸暨日益煥新的城鄉變遷、山水人文,“相信這一定會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心靈之旅”。
諸暨市教體局副局長胡偉霞
用紅色文化浸潤學科、研學和實踐
諸暨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流淌著紅色血液的熱土,這里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建立和開展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聞名全國的“楓橋經驗”的誕生地,是改革開放走在前列的先行地之一。早在1939年3月,周恩來浙東之行來到楓橋,在他的抗日演講中就曾贊揚諸暨人民:“諸暨民心可用”。
這片紅色的土地,是英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色基因是刻入諸暨人民骨子里的印記,須臾不能忘卻。
據統計,浙江省共有19000余位烈士,諸暨就有1059位,杰出的諸暨革命先驅,早已成為諸暨人永遠的精神豐碑。還有青山、同山等一批革命老區,有“戰士的搖籃——小抗大”美名的瀆溪鄉校(現青山小學),有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授予的全國第一個農村紅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紅色莊余霞”,有誕生諸暨第一個中共農村黨支部的麗塢底村,有以烈士命名的學勉中學、秀松中學??
紅色基因為不同時期的諸暨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近年來,諸暨教育體育局通過“紅色文化與學科融合、與研學旅行融合、與實踐活動融合”的“三融合”體系,統籌好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凝聚傳承紅色基因教育的合力。
為發揮紅色資源優勢,諸暨開發了青山-同山、楓橋-山下湖、璜山-東白湖等多條“紅色文化研學線路”,在全體學生中開展紅色文化研學課程,在磨練意志同時,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從而弘揚紅色傳統;組織《大郭小郭行軍鍋》、《太陽月亮不一樣》《紀念碑下的小花》等“小紅劇”表演,在全市開展革命故事演講比賽,紅色繪本閱讀,主題朗誦會,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等活動,讓學生了解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傳統,砥礪理想信念,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實現紅色基因的良好傳承;利用開學第一課、班隊會和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回溯戰爭年代,緬懷英雄人物,讓學生感受到革命軍人可貴的大無畏精神,從而繼承光榮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成為新時代接班人。
學勉中學黨委書記、校長馮洪明
緬懷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學勉中學一百多年辦學歷史上,“為國為民”的紅色信仰、“愛國愛校,自立自強”的學校精神一直在傳承。
1927年,擔任上海總工會委員長的汪壽華校友與周恩來同志一起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39年3月,周恩來到浙江前線視察,學勉中學前身大東公學的師生們參加了歡迎儀式,聆聽周恩來的抗日演講。1944 年,中共諸暨縣委書記、金蕭支隊大隊長朱學勉,向學勉中學前身忠義中學的師生,宣傳黨的方針和抗日主張。朱學勉犧牲后,為紀念這位抗日烈士,學校以“學勉”命名,培養革命干部。自此,學校把紅色信仰教育作為鑄造師生靈魂的鮮活方式。
學勉中學一直有祭掃朱學勉烈士陵墓的紀念活動。每年清明前夕,組織高一年級的學生,舉著國旗、團旗、校棋,抬著花籃,在經過村落時鼓樂齊鳴,從楓橋出發,穿田畈、越山嶺,每次徒步近20公里。到了20世紀90年代,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自1998年起,改為各班派四五名代表參加,新調入的教師和學生一起乘大巴車前往。
新生入學第一課“參觀校史館”、主題班會“學習烈士事跡”、烈士詩歌鑒賞課、紅色基因思政課等紅色基因傳承、紅色信仰培育系列主題活動源源不息。
由于依托了校史和烈士,內容鮮活,形式多樣,效果顯著,學勉走出了在大漠深處扎根17 年的中將葛煥標校友,一級英雄黃炳華校友,浙江省援鄂醫療隊隊長、榮獲“2020 年全國優秀醫院院長”稱號的葛明華校友??這無不證明,繼承革命傳統,發揚英烈精神,堅守紅色信仰,承擔民族責任,已經成為學校師生的共同追求,成為學校的靈魂,實現著學勉前輩“學成致用,志潔行芳”的囑托。
朱學勉說:“青年的價值是在于勇氣、信心和希望。”人有了信仰,才有精神的脊梁。信仰就是對國家利益的信奉,對敬仰民族英雄的敬仰,并規范自己的一切行為。一個人,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抱負,才能超越卑俗的價值觀,超越庸俗的生活方式,
有大情懷、大氣度,才能成為有利于社會、有益于民族的巍巍群山或豐厚土地。
快來投稿
當你在學勉中學,看到滿樹緬懷朱學勉的千紙鶴,你會想對自己說什么?
在學勉中學,你是否也有很多過往的記憶或者現下的感悟?
在此,我們征集你和學勉中學的故事,或是作文、繪畫、影像圖片等創作作品,投稿到錢江晚報·小時新聞APP的互動社群“新少年作文”。我們將在挑選后發表在錢江晚報上。
快來和大家分享吧!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