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作詠者
編輯|史作詠者
盤點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十位皇帝,個個都將皇位坐到40年以上。
有的人帶著王朝走向繁榮昌盛,被后世人廣泛歌頌。但有的人卻讓王朝走向沒落,甚至導致王朝的滅亡。
其中康熙帝在位61年,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成就了一段盛世局面,受到后人敬仰。那么,其他皇帝都是誰呢?他們又坐了多少年皇位呢?
第一位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 在位61年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年少時,他智擒權臣鰲拜,將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年后,平定三藩之亂,穩(wěn)定南方局勢。澎湖海戰(zhàn),統(tǒng)一臺灣,后又挫敗沙俄侵略軍,簽訂《尼布楚條約》,確保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三征噶爾丹,接連獲勝,創(chuàng)立“多倫會盟”,取代戰(zhàn)爭,聯(lián)絡蒙古各部。
與此同時,康熙帝也不忘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標榜仁政,籠絡漢族士人。同時,注意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經(jīng)濟,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但是在晚年時倦勤,出現(xiàn)吏治敗壞的現(xiàn)象。加之九子奪嫡的發(fā)生,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
第二位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在位60年
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 。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同樣也從他開始走向下坡路。
他重視社會的穩(wěn)定,關心百姓,曾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但他浪費奢侈,六下江南幾乎又將國庫掏空,并對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災難。
他平定邊疆叛亂,完善對西藏的統(tǒng)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
此外,乾隆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讓漢學得到了發(fā)展,卻又大興文字獄,對漢學造成巨大的打擊。到了后期,更是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fā)起義。他曾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但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成為了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萬惡之源。
第三位 漢武帝劉徹 在位54年
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他16歲繼承皇位,在位54年,功業(yè)甚多。
對內(nèi),頒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裁抑丞相職權,設立中朝,形成中朝和外朝的政治體制。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jiān)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另外他改革幣制,獨尊儒術,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而對外,他派衛(wèi)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使其遠徙漠北。又命張騫岀使西域,溝通漢族與西域各族聯(lián)系。后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wèi)氏朝鮮,經(jīng)營西南夷,在其地設置郡縣,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發(fā)展高峰,并且還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本范圍。
第四位 西夏仁宗李仁孝 在位54年
李仁孝,西夏第五位皇帝,他16歲繼位,在位時間長達54年。
他在位期間,對外,加強和金國之間的交往,以穩(wěn)定外部環(huán)境。對內(nèi),重用文化水平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并且實行科舉制度,大力選拔人才和推廣教育,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并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同樣也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并刻印多種佛經(jīng)。但是李仁孝重文輕武,導致國內(nèi)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低下,西夏晚期的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雖然他統(tǒng)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但是卻為西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第五位 西夏崇宗李乾順 在位54年
李乾順,西夏第四位皇帝,仁宗的父親,他3歲時便已繼位,是歷史上年紀最小的皇帝。
不過由于年幼的原因,早年的時候都是其母親昭簡文穆皇后梁氏在把持朝政,這樣導致西夏政治腐敗,軍隊衰弱,并與北宋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
直到李乾順16歲開始親政后,西夏才逐步開始崛起。對內(nèi),整頓吏治,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xiàn)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布等級制的官階封號,使得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備。并且他主張減少賦稅,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
正是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jīng)濟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對外,他的外交政策十分巧妙,先是聯(lián)合遼入侵大宋,奪得大片土地。后又拒絕遼朝求救,聯(lián)合金朝攻滅遼宋,趁機取得了河西千里之地。
第六位 遼圣宗耶律隆緒 在位49年
耶律隆緒,遼朝第六位皇帝。他即位時僅僅11歲,于是他母親也就是著名的遼太后蕭綽,臨朝攝政。
攝政期間,任用漢人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dù),改革法度,使得遼朝逐步強大。并在宋遼大戰(zhàn)中屢敗宋軍,訂立“澶淵之盟”,兩朝各守舊界。此后,一百多年間雙方再無大戰(zhàn)。
直到耶律隆緒37歲,才獲得親政。他在位期間,對內(nèi)實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制,開科取士。并加強漢人在統(tǒng)治集團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達鼎盛。對外,實行聯(lián)合黨項抗擊宋朝之策,向周鄰擴張。
第七位 明神宗朱翊(yì)鈞 在位48年
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10歲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位初期,他重用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讓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jīng)濟得到極大的發(fā)展 國力日漸強盛。而且朱翊鈞生活節(jié)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chuàng)了“萬歷中興”的局面。并且主持了萬歷三大征,鞏固了明朝疆土。
然而,到了他執(zhí)政后期,朱翊鈞開始荒于政事,竟然28年不上朝。并且,遣派宦官充當礦監(jiān)稅使,四處掠奪民財,多次導致民怨四起。與此同時,東北建州女真開始崛起,神宗征調(diào)精銳部隊趕赴遼東,企圖滅之,卻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慘敗而歸,使得明軍元氣大傷,至此由攻轉(zhuǎn)守。
晚年時,更是因立嗣問題釀成黨爭,導致后患無窮,并且此時朝中再也沒有張居正那樣的賢臣輔佐,使得明朝逐步走向滅亡。
第八位 梁武帝蕭衍 在位47年
蕭衍,南朝梁開國皇帝,他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在位初期,政治上,他大力整頓朝綱,對前朝宋和齊留下的種種弊端進行糾正。為了將所有的大權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他采取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
軍事上,抵御北魏南侵 ,一度在鐘離之戰(zhàn)中取勝,維持了南北均勢。然而,到了他在位晚期 ,隨著年事增高,蕭衍逐漸怠慢朝政,沉迷于佛學。并且引狼入室,養(yǎng)寇貽患,最終導致“侯景之亂”爆發(fā),造成南朝實力大減 ,蕭衍也被囚死于建康臺城。
第九位 遼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46年
耶律洪基,遼朝第八位皇帝。
在位期間,先有皇太叔耶律重元作亂,他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定重元之亂。后有大臣耶律乙辛擅權亂政,而他自己忠奸不分,草木皆兵。不僅賜死皇后蕭觀音,還將皇太子耶律濬(xùn)軟禁,導致遼朝政治進一步腐朽。
他后知后覺才將耶律乙辛及其黨羽廢黜,同時他又崇奉佛教,虛耗國力,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遼朝也開始由強盛轉(zhuǎn)向衰落。并且他放任女真族崛起,最終成為遼朝的掘墓人。但耶律洪基卻堅持對宋通好,臨終前,仍不忘囑咐子孫“切勿生事”。
第十位 明世宗朱厚熜(cōng) 在位45年
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
他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史稱“嘉靖新政”,使得明朝有了中興的跡象。
然而,在他執(zhí)政后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嚴世藩等禍國殃民之臣,導致朝政腐敗。更是在“壬寅宮變”之后,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導致民怨四起。
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引發(fā)了“庚戌之變” ,直接兵臨北京城下。與此同時,東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略,頓時形成了“南倭北虜”的局面,一直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讓明王朝進一步走向滅亡。
結尾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十位皇帝,他們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并且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只不過有的是積極的,有的卻是消極的。
并且有意思的是,在這十個人中,有三對祖孫,還有一對父子。
那么你知道的,在位時間長的皇帝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