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千龍網
2024年3月22日,由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和中共鄭州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主辦的“2024 ESG助力青少年創新高質量發展專家研討會”于河南鄭州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聚焦「賦能可持續一代」,與會嘉賓共同探討以「賦能可持續一代」促進發明和創新精神價值提升,交流ESG和兒童友好領域的實戰經驗,推動有益于青少年高質量發展的社會環境。14位嘉賓就「賦能可持續一代」這一主題接受了專訪。
聯合國提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是破解當下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是中國“十四五”期間的政策重點,也是中國實現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等遠景目標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是企業的重要責任擔當。另一方面,如何激發兒童青少年對環境、社區、他人的關注和解決問題的驅動力,是塑造未來可持續公民的核心命題。受訪嘉賓對于何謂「賦能可持續一代」表達了自己的理解。
如何理解「賦能可持續一代」
上海波克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韓陽強調了「賦能可持續一代」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我們現在在大量的消耗下一代可使用的資源。所以我們說的「賦能可持續一代」,其實是因為我們已經用了很多下一代應該擁有的資源,而現在我們必須要覺醒去討論這個問題”。
上海波克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韓陽
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第一財經可持續商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續戰略總監周旭峰也指出可持續發展對未來幾代人來說不僅是公益概念,更是關乎生存的迫切問題,可持續對于他們而言是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一種更好地發展的能力。
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第一財經可持續商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續戰略總監 周旭峰
恒源祥集團工會主席、ICC 上海賽區召集人顧云堯認為,賦能指的是給予更多的人一種資源跟平臺的分享,而可持續一代不一定是下一代,而是擁抱可持續發展觀,愿意踐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群人。所謂「賦能可持續一代」就是聚集一群擁有這樣價值觀的人,給予其資源跟平臺,讓其可以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的事業。
恒源祥集團工會主席、ICC 上海賽區召集人 顧云堯
聯合國環境署前官員、青合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南青指出,青少年需要樹立更高的情懷和素養,關注地球面臨的危機,如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塑料污染等。為了應對這些問題,青少年需要從現在開始尋找答案,樹立目標,并在未來的學業和發展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LINKPACT可持續賦能平臺的聯合創始人龍湛斐則認為,現在的一代天然就是可持續一代,政策層面國際、國家的政策都在倡導可持續,而在個人層面,年輕人無論在衣食住行還是在擇業創業層面都是會關注可持續議題。同時,她強調了賦能的相互性,在她看來,賦能其實是一個互動,是ab兩者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交互。
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兒童友好社會工作委員主任卞一之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表示,自從互聯網出現,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知識的生產邏輯悄然改變,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代際傳承,年輕人獲得的知識可能我們并不具備,所以不僅是我們賦能他們,年輕一代也可以反向啟迪我們。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探索自我,去追尋興趣,追尋自己定義的幸福。
華友鈷業ESG與可持續發展部ESG高級主管呂基成強調,「賦能可持續一代」的核心應該是技術,即用技術手段去實現一個可持續的未來,通過綠色科技的方式盡可能地減少企業運營對于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如果能夠盡早知道ESG的存在和其含義,那么未來不論其從事商業還是非盈利工作,都能夠有效地了解自己的實踐于環境、于社會有什么影響,如果能夠在小時候在心中種下向善的種子,那在未來的商業運營就會更加向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以創新發明為抓手,讓下一代參與可持續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科技創新,核心是人才支撐。受訪嘉賓關于“如何以創新發明為抓手,讓下一代參與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回應。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沈丹璽認為,不論是科學的探究還是工程的創造,都是基于真實生活的問題,可以在現實中尋找它的抓手和出發點,因此發明創造教育可以成為可持續教育,或者任何學科、任何議題教育的良好抓手。
復星國際副?席戰略賦能官、企業社會責任部總經理張翼?表?,我們的下?代將?臨比我們更多的發展挑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只能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只有科技有本質性的突破,才有可能突破資源和環境的瓶頸。
當然,發明創新也非充分條件。蒙牛學生奶對外合作總監岳曉嵩則認為我們必須找到孩子的熱情。在他看來,創新發明的本質是找到一些現有問題未曾使用過的解決方案,而青少年體內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正是他們對探索世界的熱情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讓其有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因素。
無獨有偶,顧云堯女士強調了“認知”的重要性,即發明創新的目標應該是讓社會變得更好,有了這樣一個基礎之后,發明創新方有價值。周旭峰先生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創新都是基于想象力構建的,因此激發青少年的想象力,有利于激發他們更多的發明創造,從而有更好的科技騰飛,以及有更多的創意去攻克社會、環境的難關。
企業ESG實踐如何傳遞到兒童、青少年群體
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化議題,也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其中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沉淀下眾多創新實踐,并且對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傳遞到年輕一代有投入有實踐。
顧云堯女士強調,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基業長青正是因為關注到他服務的群體,并且為他們的美好生活而付出努力。企業將ESG實踐傳遞給青少年,并非單向的流動,而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企業在青少年身上發現ESG在他們實踐生活、創新發明過程中所發揮的力量。
龍湛斐女士表示,青少年的可持續教育不是把所有的條框講清楚,而是打開一扇門,感興趣的孩子自然會進來,打開自己內心的創想,并向我們介紹門里到底有什么。很多時候做青少年的可持續教育,教育者本身反而是收獲更大的人。
彼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likeuu事業部負責人張斯嵐指出企業對青少年成長有其責任,幫助孩子“成為你自己”,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充分地了解這個世界,和世界發生溝通,從社會習得標準的同時也塑造自己的標準,以此來形成完整的自己。
SPARK建筑事務所董事、中國區總經理閔薇認為,環保和可持續的理念可以融入建筑設施和藝術裝置,讓裝置本身在改善環境的同時成為教育當地居民和兒童的工具和概念植入的方式,讓孩子在生活環境中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培養其責任感。
Vland云現場CEO金秋遠以Vland平臺為例,指出了游戲化互動平臺在降低碳排放、提供自由表達空間上的作用,他指出,平臺融合了可持續發展和ESG理念,讓具有公益心并關注社會議題的青年人能夠有產生共鳴和互動的機會,借助這樣的平臺青少年能夠迸發出更多可能性。
大象光年創造力中心聯合創始人、ICC福建賽區召集人余熙認為,全球發明大會中國區(ICC)是就是一個踐行ESG、賦能可持續一代非常好的平臺,全國有44項白名單賽事,其中自然科學素養類有23項,只有ICC聯動社會力量去談論可持續發展。發明本身就是在發聲,通過支持孩子的發明,給孩子以場域發聲,去講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故事。
全球發明大會中國區召集人王磊也表示,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發生前所未有的巨變,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讓孩子在未來具備應對時代挑戰的能力。他倡議與會嘉賓持續致力于孩子的未來,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和實踐中去感受、去經歷、去實踐。
加快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青少年亦是堅實力量,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讓可持續的意識深植于下一代,也讓可持續的紅利優先服務下一代,是應對由未來挑戰的重要手段。受訪嘉賓的建言獻策也將為鄭州市建立兒童友好城市提供藍圖,更將成為全球發明大會中國區的一段佳話。
聲明:該文章系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