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前,人們可能無法預料,英國會爆發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地震”。而人們可能更加難以想象,這場“地震”竟然同時波及三位首相,讓整個英國的國運像過山車一樣,消耗著英國人的精力。那么,歐洲的“頂梁柱”英國為何鐵了心要離開歐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度了解一下英國與歐盟的那些愛恨情仇吧。
圖一 脫歐游行
歐盟的起源
中學時代我們曾了解過,二戰把整個歐洲打成了廢墟,彼時的歐洲各國都渴望著重建自己的家園。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強大的背景可以獨當一面。所以,1952年,歐洲六國宣布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該組織成立的初衷也僅僅是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而有意思的是,歐洲大陸上的“世仇”法德兩國在此刻竟然拋棄了仇恨,選擇了合作,果然,在利益的面前,沒有永遠的敵人。
圖二 歐洲煤鋼共同體
隨后的幾十年中,歐盟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一個有著27個成員國,同時擁有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量的國際組織。而我們這次的另一位主角英國的入歐過程卻并不順利。大家都知道,英國雖然是一個歐洲國家,但是他與歐洲的關系總是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而要解開這個謎底,我們就不得不聊一聊另外一個國家——美國。
圖三 歐盟
英國與美國
1775年,萊克星頓的一聲槍響,打破了英國殖民者的美夢,美洲的殖民地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極短的時間內紛紛脫離英國的統治。但是美國的獨立并不意味著與英國斷絕任何關系,相反,作為英國的繼任者,美國也信奉英國的傳統思想,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美國通過掠奪與威逼利誘,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同時美國也搭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到了20世紀初,美國便超越了英國,經濟總量排在了世界第一。此時,兩國的關系從“父子”逐漸轉變為“兄弟”,英國也開始不得不調整對待美國的態度,而美國的野心也在二戰后徹底暴露。
圖四 美國獨立戰爭
二戰結束后,歐洲百廢待興,這時的美國仿佛看到了機會,表面上通過馬歇爾計劃對虛弱的歐洲進行援助,實則暗地里在一步步掌控歐洲經濟。而在軍事方面。隨著英國首相丘吉爾鐵幕演說的發表,美蘇兩國的冷戰拉開了帷幕,北約的成立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美國就用這兩步大棋,企圖將歐洲的經濟與軍事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歐盟這一國際組織的出現仿佛是在和美國唱反調,而英國也深知,一個強大的歐洲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圖五 鐵幕演說
英國與歐盟
在最開始的時候,英國并未積極加入歐共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地緣政治以及經貿的影響,英國不得不轉變觀念,開始和歐共體接觸。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便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是在1963年和1967年兩度遭到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否決。最終,經過幾年的談判,1973年1月1日,英國正式加入歐共體。
而剛剛加入不到一年,全球便爆發了石油危機,英國國內的經濟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此時英國國內疑歐情緒便有所抬頭。1975年6月,英國就是否繼續留歐舉行公投,最終67.2%的民眾選擇留歐,英國的第一次試圖脫歐也就此結束。雖然英國是歐盟主要的成員國,但是英國卻從未融入過那片歐洲大陸,也從未在歐洲事務上有過真正的話語權。
圖六 脫歐公投
時間來到了2013年,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如果保守黨在2015年大選獲勝,將在2017年之前舉辦是否退出歐盟的公投。于是,在2015年成功連任后,英國于2016年6月23日舉行脫離歐盟的全民公投。投票結果為脫離歐盟。公投結果公布后不久,主張留在歐盟的首相卡梅倫便提出辭職。卡梅倫離職后,時任英國內政大臣特蕾莎·梅接替卡梅倫成為新一任英國首相,繼續推進英國脫歐事務。此時,雖然各方都已堅定了脫歐的決心,但是在脫歐方案上卻遲遲未能達成一致。于是,在2019年7月,特蕾莎·梅也辭去了首相的職務。終于,脫歐進入了約翰遜時期,10月,他向歐盟官員提交了新的脫歐提案,雙方順利達成協議。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
圖七 英國首相約翰遜
英國脫歐原因
關于英國脫歐的原因,眾說紛紜,表面上來看,歐洲的債務危機以及英國每年向歐盟繳納的大量資金讓英國不堪重負。但從本質上來講,英國脫歐背后必然有美國的影子,一個強大的歐洲也是美國所忌憚的,所以與其說英國脫離了歐盟,不如說英國的心思從未停留在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