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樂不思蜀。
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國鼎立的壯麗畫卷翻開了一頁頁驚心動魄的篇章。魏蜀吳三國英雄輩出,各領風騷。然而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卻顯得如此刺眼–劉禪,那個以"樂不思蜀"聞名的無能君主。
劉備一代梟雄,白手起家建立了蜀漢王朝,然而他的后代卻如此不堪。劉禪一個養尊處優、無所事事的君主,只知道追求享樂,將國家的重任全權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雖為良相,但也難以挽回蜀漢的頹勢。
公元263年,魏國大軍如猛虎下山,勢如破竹地攻入蜀漢。姜維雖勇猛善戰,但終究抵擋不住魏國的鐵蹄。劉禪這位曾經的蜀漢君主,為了保命竟光著上身反綁雙臂,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魏王曹髦(mao)為了穩定人心,封劉禪為"安樂公",讓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
然而這并沒有讓劉禪感到絲毫的羞恥和悔恨。在魏國他依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仿佛忘記了自己曾經的身份和國家的滅亡。司馬昭魏國的一位權臣,對劉禪的投降始終抱有懷疑。他擔心劉禪表面上順從,暗地里卻懷揣著東山再起的野心。于是他設下了一場宴會,試圖試探劉禪的真實想法。
宴會上司馬昭命人表演蜀地樂舞,那些熟悉的旋律和舞姿,讓跟隨劉禪的蜀國人觸景生情,淚水漣漣。然而劉禪卻無動于衷,他咧著嘴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故土和親人。
司馬昭故意問劉禪:"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毫不猶豫地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這句話像一把利劍深深地刺痛了蜀國人的心。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的君主竟然會如此無情無義,忘記了國家的恥辱和親人的苦難。
劉禪的近臣們紛紛勸說他要表現出對蜀國的思念和眷戀,以感動司馬昭爭取回國的機會。然而劉禪卻置若罔聞,他似乎已經沉迷于眼前的享樂,忘記了曾經的誓言和使命。
最終司馬昭徹底看穿了劉禪的胸無大志和軟弱無能,他不再提防著這位曾經的蜀漢君主,因為他知道劉禪已經徹底淪為了一個只知享樂的傀儡。"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便源自于劉禪的故事。它成為了后世用來形容那些胸無大志,忘記國恥,沉迷于享樂的人們的代名詞。
劉禪的故事也成為了歷史上一個永恒的警示,提醒著人們要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