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王安石,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官從政,非常在意自身的修身立德,而且嚴于律己,他的高尚品節也使得他的故事可以流傳千古,即使是當時反對他變法的人,都對他崇拜不已。
王安石的父親王益是輾轉南北各地的州縣官,別小看這小小縣官,要知道在北宋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文官的工資可是歷史上最高的,甚至官員沒有實際職位都有工資可以拿,簡單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有錢!不過王安石可不是敗絮其中,自幼聰慧的他酷愛讀書,看書過目不忘,落筆便成文。在跟隨父親走南闖北之后,立志振興大宋。
由于他的品德品行高尚,他的一生沒有結下什么私怨或者說私敵,而更多的是因為政見不一致或者說因為治理國事而結下了一些反對派或者說不支持者。但是這些人都不是因私結下的,都是因公結下的,都是公敵。
對于王安石,有學者曾經這樣評價:“夫中國人民,以保守為天性,遵無動為大教,其于荊公之赫然設施,相率驚駭而沮之,良不足為怪。顧政見自政見,而人格自人格也,獨奈何以政見之不合,黨同伐異,莫能相勝,乃架虛辭以蔑人之德,此村嫗相誶之窮技,而不意其出于賢士大夫也,遂養成千年來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世界,使光明俊偉之人,無以自存于社會,而舉世以學鄉原相勸勉。嗚呼,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長慟也。”
王安石拜相后,主持變法,世稱“熙寧變法”。毫無疑問,王安石積極倡導的這次變法,無論深度、廣度還是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之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其目的是改變積貧積弱現狀,達到富國強兵,而且確實也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國家財政情況大為改觀;國防實力明顯增強;農田水利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然而,變法革新觸犯了官僚豪紳階層的切身利益,遇到了以司馬光等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強烈阻撓和百般反對,甚至也招致廣大民眾的怨聲載道,所以不可避免地失敗了。
關于這次變法,以及王安石本人生平的功過是非,在文學界也是各執一詞,褒貶不一。推崇的人如黃庭堅、梁啟超等人譽他為一代偉人;大多數反對者如朱熹、羅大經等則口誅筆伐,甚至認定他是導致北宋后來孱弱、分裂以及最終滅亡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