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玩手機,家長屢禁不止,看似管不住孩子的背后,另有真相
有家長問我,5歲的孩子愛玩手機,愛看電視,且玩起來沒完沒了,停不下來,完全沒有自制力,管不住自己,該怎么辦?
當手機屏幕前的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會納悶道:這有啥好問的,不給他手機和遙控器不就好了嗎?
然而,這么樸素而又直觀的答案,卻不是提出問題的家長們想要的答案。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接觸了大量的,學齡前孩子癡迷玩手機/看電視的案例,讓家長們頭疼的孩子玩手機/看電視問題主要有以下4種:
1、孩子一回到家就要玩手機、看電視,否則就喊無聊
2、孩子喜歡用手機刷短視頻,完全停不下來
3、當家長要回手機,關電視的時候,孩子會大發脾氣、又哭又鬧
4、家長和孩子約定了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規則,但是孩子總是不遵守,到時間了依然不關掉,總說下次一定遵守,但到了下次一定不遵守,下次復下次
以上四種問題是不是很眼熟?或許正在您的家中上演著。
孩子愛玩手機,從表面上看,好像確實是孩子的問題,是孩子管不住自己,自控能力差,規則意識差,說到做不到,約定的事情總反悔,真是太難管了。
但只要稍微懂點兒童心理學,稍微有點責任感的人都知道:
不是家長管不住孩子,而是家長潛意識里是默許并迎合了孩子去玩手機/看電視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孩子是如何知道手機密碼?如何拿到電視遙控器的?
現在所有的手機都有密碼,孩子如果不知道密碼,如何能打得開手機?
有的家長說,自己輸入密碼的時候孩子看到了,那么,我們不能改密碼嗎?
還有的家長說,孩子能自己找到電視遙控器,還會自己開電視換頻道,聰明得很,根本管不住。
那么,我們不能把電視遙控器放在孩子夠不到的高處嗎?
其次,我們真的無法從孩子手里奪下手機/遙控器嗎?
孩子比我們小太多了,他能有多大的力量牢牢抓住手機/遙控器,力量大到我們一百多斤的成年人奪不下來的?
說到底,是家長潛意識里是害怕和孩子沖突、不想讓孩子哭,又或者自己就是不想帶娃而已。
這里有一個看似合理實則甩鍋的教育邏輯:我制止了,但孩子不聽,所以是孩子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而這個邏輯恰恰是為了合理化家長偷懶的帶娃行為。
因為讓手機帶娃太輕松了!讓電視帶娃太愜意了!
只要給娃一個手機,或者打開電視,娃就能兩三個小時不來煩我們,安安靜靜、不哭不鬧、不纏著家長陪玩,甚至可以不吃不喝。
而我們就能美美地躺平在沙發上刷手機、睡大覺了。
這樣的情況還真是有。
我在接送兒子上下幼兒園的途中,總是能看到一個時髦的老人坐在凳子上,翹著二郎腿,愜意地抽著煙。
旁邊總是坐著她的孫子(也可能是外孫)低著頭玩手機,玩得非常入迷。
別的孩子都在跑跳玩耍,她的孫子在玩手機。
一個曾經咨詢過我的媽媽,說自己之前不想陪孩子玩游戲,就把手機打開讓孩子看動畫片。
還有一個和我家孩子一起上體能課的家長說,奶奶帶娃,經常都是自己在床上睡覺,孩子在旁邊玩手機。
作為一名全職資深帶娃人員,我深知帶娃是一件多么神經緊繃、耗費精力的事情。
當我們身體不舒服、實在想要放空休息的時候,找電視/手機幫忙看會兒孩子,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自己總是用手機電視幫忙帶娃,結果反過來責怪孩子沉迷于手機電視的家長們,就不對了,太雙標了。
凡是抱怨孩子(學齡期前)沉迷于手機/電視的家長,請撕下自己“雙標”的面具,承認吧,就是自己想偷懶。
自控能力差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自己。
你既享受了電子產品帶娃的輕松便利,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去填孩子沉迷手機/電視的大坑。
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機/電視
1、控制住自己,別總想著偷懶
孩子之所以喜歡看手機、看電視,是因為沒有人能給他創造/提供比手機、電視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戲。
假如我們能夠和孩子一起畫畫、拼積木、玩捉迷藏、捏黏土,又或者帶著孩子到大自然里找昆蟲、挖沙子、到游樂場里跑跳玩滑梯,孩子肯定不會惦記手機。
但這些事情無一不是耗費家長體力、腦力的,帶孩子玩是一件比上班還要費力的事情。
尤其是0-4歲左右的孩子,社交需求還沒有爆發,更喜歡和家長玩,而且玩的都是一些“很幼稚的游戲”,很考驗家長的耐心。
當我們看到孩子玩手機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出他最愛的玩具,邀請孩子一起玩假裝游戲,讓孩子沉浸在真實的、有互動的游戲中。
或者拿出孩子喜歡的繪本,帶他沉浸在精彩的故事里。
2、制定電子產品規則,有自由有約束
當孩子4、5歲以后,要看紀錄片、動畫片、學英語,電子產品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了。
這個時候,制定規則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好一周可以看幾次電子產品,每次看幾集。
不建議約定每次看多長時間,因為孩子大多看的是動畫片,假如動畫片還沒完,但時間已經到了,孩子只能看半截子,拒絕遵守規則的反抗情緒就會很強烈。
當孩子已經看完規則內的集數時,前幾次我們要提醒孩子遵守規則,關掉手機/電視。
當孩子拒絕執行的時候,我們要直接行動起來,走過去拿走手機/關掉電視,用堅定的行動來捍衛規則的權威性。
如此果斷而堅定的執行五六次之后,我們可以逐漸將“關掉電視/手機”的這個步驟放權給孩子自己來執行。
別小看這個步驟哦,它能激發孩子的價值感和勝任感,讓他去體驗“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放下手機、關掉電視”的感覺。
這是自律的內在動力來源。
3、不要逃避沖撞,不要害怕孩子哭鬧
在我們執行電子產品規則的初期,絕大部分孩子一定是會拒絕執行的,我們的強制執行,一定會帶來親子沖撞。
孩子會發脾氣、會大哭大鬧、會扔東西、會打人,這都是預料之中的結果。
對于這個結果,我們的看待視角不同,行為的發展方向就不同。
如果我們特別害怕孩子激烈哭鬧,聽著心疼,或者覺得處理孩子負面情緒是一件棘手、麻煩的事情,就很容易妥協:
“行行行,別哭了,好,我們就再看一集,下次一定要說話算數?!?/span>
但如果我們知道,再激烈的哭鬧、生氣最終都會歸于平靜,不可能無限制爆發下去,我們就不會被孩子的負面情緒綁架。
孩子多次沖撞規則失敗以后,就會逐漸知道規則是需要遵守的,規則意識就會逐漸培養起來,在看完手機/電視后自覺地關掉。
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沖撞是一件讓孩子發展規則意識的好事。
堅定不移地拒絕孩子想要玩手機看電視的超規則要求。
持之以恒地滿足孩子想要陪玩游戲、陪讀繪本、陪玩玩具的合理要求。
沉迷于手機電視這事,就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