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玩手機”的孩子,和“玩手機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顯
侄子侄女放暑假了,我回老家看他們。剛進門,好家伙,那場面相當壯觀:
侄女的4個小伙伴,加上侄子的3個好哥們,一群人窩在客廳里。有站立的、半蹲的、坐著的,還有半躺的,一人捧一個手機。或喊叫、或傻笑、或哈哈大笑。
你們擱這演話劇呢?要換做我們以前,這么多伙伴相聚,早不知道跑哪兒瘋?cè)チ恕?/p>
如今孩子玩手機的現(xiàn)象,真讓人挺擔憂的。別說大一點的孩子,就是有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都知道怎么在手機上扒拉出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
國家未成年互聯(lián)網(wǎng)中心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未成年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達到了93%。也就是說,100個孩子里邊,有93個會上網(wǎng)。
其實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或多或少都對手機有一些癮。這是為什么呢?
一:我們?yōu)槭裁措y抗拒手機?
如果要問:看書和玩手機,哪個對我們更有益。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看書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收獲感和價值感。
那為什么,明知道學習使人進步,但我們就是無法專注地看幾小時書,卻能連刷幾小時的手機呢?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分為三個部分:舒適區(qū)、學習區(qū)和恐慌區(qū)。
【舒適區(qū)】就是,你在接受一個東西的時候,簡單易懂,沒有什么難度。
【學習區(qū)】則是,在這個區(qū)域接受的信息,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開動腦筋思考,就能完成挑戰(zhàn),快速成長。
而在【恐慌區(qū)】,這里的信息難度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一旦處在這個區(qū)域,你就會感覺焦慮、緊張,甚至恐慌,容易放棄。
電視劇《小舍得》中有個片段:
歡歡寫作業(yè),都坐在桌前一兩個小時了,作業(yè)才寫了個開頭。爸爸去檢查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在偷偷看漫畫。
看書、寫作業(yè)、或者學習,這樣的工作,大多是在“學習區(qū)”或者“恐慌區(qū)”。當我們呆在這種區(qū)域的時候,總有種逃避心理,或無意識地拖延。
歡歡就是用看漫畫,來拖延或者逃避做作業(yè)。而現(xiàn)實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會不斷分心、上廁所、喝水,以及玩手機。
這就是孩子為了回到舒適區(qū),將注意力進行了轉(zhuǎn)移。
手機快速閃動的畫面、依據(jù)喜好智能推送的內(nèi)容、無需思考就能帶來愉悅的感覺,等等這些,就像一顆糖,讓我們不自覺地沉浸在舒適區(qū)里走不出來。
而我們的大腦,從進化以來就偏向于“甜”,而非“苦”。
二:愛玩手機VS不常玩手機
雖然選擇呆在舒適區(qū)里并沒有錯,畢竟誰愿意一天到晚苦哈哈的呢?但是,過度地使用手機,對我們,尤其是對孩子,以下3方面影響真的挺大的。
●視力
國家衛(wèi)健委在2020年開展了近視專項調(diào)查,包含8604所學校,247.7萬名學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我國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達到了52.7%。
100個孩子中,52個是近視或者有近視趨向。
其中6歲兒童為14.3%,小學生增加到35.6%。到了初中,比例上升到71.1%,而到了高中,比例已經(jīng)達到了80.5%。
孩子玩手機越來越低齡化,出現(xiàn)近視,也越來越低齡化。
●大腦發(fā)育
我們總說,孩子看手機多了,會影響大腦發(fā)育。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孩子從出生開始,大腦就在不斷地發(fā)育。但你知道嗎,孩子3歲時,大腦中的突觸就已經(jīng)達到了我們成年人的2倍。
這就意味著,在嬰幼兒時期,大腦給了孩子無限的可能。他可以利用這比我們多一倍的突觸,把興趣、天賦和能力,無限地發(fā)揮出來。
但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并未有效利用。那么到了10歲,大腦就會對這些無用的突觸進行修剪。
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發(fā)現(xiàn),學習和思考,能使大腦皮層變得更厚、更廣。但若荒廢,大腦皮層就會變薄、變窄。
如果孩子拿手機,是為了學習,那么我只需要關(guān)注視力方面即可,注意使用時長。但如果孩子是用來游戲或者玩耍,那我們就需要關(guān)注大腦發(fā)育這一塊了。
●專注力
講完大腦發(fā)育,布谷媽覺得有必要再講講專注力。
我們大腦思考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深層思考,也就是深思熟慮后做出判斷;另一種就是憑直覺,直接下結(jié)論。
心理學上認為,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大部分時間是被動輸入的。就像有個人拿著勺子快速一勺勺往你嘴里喂,你都不需要咀嚼。
被動輸入時,大腦不需要進行深層次的判斷和思考。時間久了,一個人的大腦推理能力和專注力會受限。
經(jīng)常玩手機和不常玩手機的孩子,他們除了在視力方面有差異外,更重要的是大腦偏好不一樣。
從出生到10歲這十年前,不同的偏好,導致了大腦不同的行為模式。
到了10歲左右,大腦對突觸進行修剪時。那些常看書、愛思考的孩子,他們就會形成并保留愛思考的大腦偏好。
而那些常玩手機的孩子,他的大腦則會偏向停留在舒適區(qū)。大腦中的突觸也變得更“懶惰”,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
三:如何應對?
我見過有些媽媽,面對孩子玩手機,直接就是責罵:“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機,怎么不向誰誰誰學習,人家天天看書。”
我前面也說過,人的大腦,是有選擇“甜”的偏好的。能抵制手機的誘惑去學習,我們大人都未必能做到,何況是小孩子呢?
所以,要解決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責罵就能行的。這需要我們借助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對抗誘惑,實現(xiàn)自律:
?和孩子一起設定目標
為啥我們愛拖延?因為缺乏目標啊。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也老想著開小差:翻一下朋友圈、刷刷網(wǎng)頁,或者去喝口水。但我發(fā)現(xiàn),這樣拖延,不僅效率低,還使自己變得更焦慮。
為了能按時完成任務,我把目標進行了分解,然后合理分配時間去完成。
這個方法對孩子也適用。
比如做作業(yè),先讓孩子羅列出各科作業(yè),并且預估需要的時間。像聽寫需要20分鐘,朗讀10分鐘,作文1小時。那就是總計需要1個半小時。
然后再設定一個時間限度,在該段時間內(nèi),必須完成某一項任務。
比如吃完飯后6點30開始寫,到7點30寫完作文。休息10分鐘,8點10就能把作業(yè)全部寫完。
如果完成了,那接下來就是玩耍時間了。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做著作業(yè),還時不時想玩會手機。
有這樣一個短期目標,孩子就知道,在什么樣的時間段該做什么事,做完再痛痛快快地玩。而不是長時間被一個不喜歡的任務困擾。
?設定鬧鐘
孩子借故看時間又拿起手機怎么辦?
那就準備個鬧鐘唄。
當孩子開始執(zhí)行任務時,我們就在他面前放一個時鐘。一旦他有分心,我們就指指鬧鐘,友善地提醒。
當孩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目標時,他得到的,會是滿滿的成就感和自信。這些,是手機給不了的。
?和孩子一起接受挑戰(zhàn)
當然,如果我在抓耳撓腮、冥思苦想,而你卻在一旁刷手機刷得風生水起、哈哈大笑。別說孩子,我也不樂意啊。
所以,當孩子進入“禁手機模式”時,我們做父母的,也最好能和孩子一起,接受挑戰(zhàn),遠離手機。
比如,給自己設定目標,和孩子比賽。可以是做家務、準備飯菜,或者完成手頭沒做完的工作。
總之,在這一階段,把你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然后設定一個時間段,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做完。
營造好的家庭氛圍,孩子走向成功,也就完成了一半。
?不一棍子打死
在如今這信息化的時代,完全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畢竟,孩子們也有社交,他們需要有共同語言。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適當?shù)赝媸强梢缘摹?strong>只是說,我們家長要和孩子約定好,一天內(nèi)只能看多久,或者在什么時間段內(nèi)看。
這樣,孩子也會珍惜這段時間,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方面去了解。
另外,我們也要留意手機上的內(nèi)容,跟孩子談談哪些內(nèi)容是不健康的,讓他們學會分辨和選擇。
▽寫在最后
其實玩手機,需要自控的,不僅是孩子,更是我們大人。若我們能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行為、控制玩手機的時長,那我們會變得更自律。有家長做榜樣,孩子還會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嗎?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100萬 爆文創(chuàng)作者。研究孩子心理發(fā)展,解決育兒路上的百種難題,喜歡就關(guān)注吧~
更多精彩推薦:
“出門玩”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后誰有出息?聽科學家怎么說
“媽媽,我得用枕頭了”,寶寶發(fā)出2個信號,暗示需要用枕頭了
空調(diào)開26度最好?家長弄錯了,26度并非最佳溫度,這樣吹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