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級小學生作文《爸爸看手機》,敲響警鐘(爸爸看手機作文300字)
●我爸爸在廁所解便的時候,也在看手機。 等他拉完之后,他都不知道自己出來了。 他還在里面看手機……
“我爸爸很喜歡看手機,每次有空閑的時候,他都會拿出手機看。有一次,我讓爸爸進來陪我看書、玩、畫畫。但是我打完電話后,爸爸沒聽見,還是沒聽見。進來吧,我喊了半天,終于叫爸爸進來了。爸爸進來的時候,還拿著手機。 ..”
上周五,南岸區珊瑚康亨小學老師唐尚迪在微信上轉發了一名三年級小學生寫的作文《爸爸看手機》,引發網友熱議。學校老師和家長。 看完這篇文章,你還記得嗎? 有一天,你下班休息的時候,是否也像文中的家長一樣,因為沉迷于手機而忽視了孩子?
三年級小學生作文敲響警鐘
上周五,南岸區珊瑚康亨小學六年級老師唐尚迪在微信上轉發了該校三年級小學生小西寫的一篇作文《爸爸看手機》 。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點贊了,并表示這篇文章給他們敲響了警鐘。
作文的標題原來是《我的爸爸》。 孩子用筆把原來的標題劃掉,在上面的空白處重新寫下了標題:爸爸在看手機。
作文第二段第一句話點出了中心點:“我爸爸喜歡看他的手機。” 他還用清晰具體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愛看手機的父親需要喊幾聲才能反應。 最后他還寫道:“我爸爸在廁所解便的時候,也在看手機。他解完之后,都不知道自己出來了,還在里面看手機。” ……”
唐尚迪轉發了一張圖片:“我無意中發現了這個孩子的作業,孩子寫的是你嗎?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要讓你的手機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第三者。” 唐老師的微信下面有很多老師和家長的回復和評論:
“孩子的作業有沒有觸動你的狀態?孩子成長需要陪伴,陪伴不是陪伴。”
“我希望這不是關于你和我……”
“信息時代,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這是福還是禍?”……
班里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愛玩手機
昨天,記者聯系上小曦的班主任周勤(化名)。 “其實,小希已經不是第一次寫爸爸愛玩手機了。” 周勤說,小希之前寫過,她爸爸很喜歡玩手機。 在作文的最后,孩子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爸爸玩手機真是太著迷了,我要是有一部這樣的手機就好了!”
周勤曾在課堂上朗讀小夕的作文,并現場進行調查。 結果,班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舉手表示,父母經常不理他們,因為他們愛玩手機。
周勤還特意告訴小曦,她可以把這篇作文帶回家給父母看,希望提醒父母注意。
“也許家長沒有意識到玩手機有什么壞處,但事實上,這些小行為已經走進了孩子的眼里、心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周琴說,接下來她會把作文寄給家長。 在群里,我希望提醒家長們放下手機,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
昨天,小夕的父親拒絕接受采訪。 他認為玩手機很平常,沒什么值得一提的。 他還告訴班主任,以后會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陪陪孩子。
你是否也因為沉迷手機而忽視了孩子?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諾伊和父親劉野坐在車里。 劉野一個人在玩手機。 諾伊突然說道:“爸爸,我做了一個夢,觀世音菩薩讓我和你聊一會兒。” ……”這看似天真無邪的一句話,實際上表達了孩子內心渴望的陪伴。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常常責怪孩子沉迷于游戲和iPad。 難道他們不應該看看自己在做什么嗎?
孩子認為父親的工作就是使用手機
家住江北東源D7的陳敏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上中學的孩子們必須完成一項作業:寫下父母的職業。 陳敏漫不經心地問孩子們:“你們知道你們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嗎?你們在工作嗎?” 孩子抬頭看了媽媽一眼,眨了眨眼睛,立即回答:“爸爸正在查手機信息。”
陳敏愕然,“原來在孩子眼里,父母只是玩手機而已。” 她以前從未意識到,當父母一直拿著手機時,孩子會認為父母和手機更近。 陳敏承諾,以后如果不這樣做,就應該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
女兒問媽媽:“手機是你女兒的嗎?”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何曉燕也遭到女兒的指控。 何曉燕說,她在家很少用手機,但有一段時間工作太忙。 “有事的時候,wifi正好開著,我就用手機處理。 女兒看到后走過來,小撅著嘴問我:‘媽媽,這個手機是你的女兒,還是我是你的女兒?’”
這句話讓何曉燕瞬間意識到,這段時間她確實少了一些關心女兒。 從此,她回家前把事情處理完,關掉家里的wifi,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女兒。
堅持不買iPad,減少低頭機會
微信轉發這條消息的唐尚迪老師也是一位孩子剛上小學的家長。 在很多家庭都有iPad的信息時代,她仍然堅持不買iPad,希望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好榜樣。
“每次看到很多家庭玩iPad,家長都不理孩子,孩子也不回應家長,我擔心孩子會和家長疏遠。” 唐尚迪說,她認為,如果家里沒有iPad,用的是傳統電腦,那么父母低頭的機會就會更少。
事實上,這個決定也給她的家庭帶來了一些積極的影響。 比如,當家人有時間的時候,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搭積木、看書,或者出去爬山、散步。
專家
請家長先放下手機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何曉燕表示:“孩子寫文章是很多家長的現狀。現在不僅年輕人愛玩手機,很多家長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使用wifi、微博、微信、看電影。使用手機,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比陪伴孩子的時間還要多。”
她提醒家長“言傳身教不如身教”。 當父母沉迷于手機并給孩子樹立這樣的榜樣時,孩子可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逐漸沉迷于電子產品。
在何曉燕看來,父母在家時應該陪孩子散步、蕩秋千,甚至一起去娛樂設施玩耍。 他們還應該每天花半小時聽孩子講述自己和學校朋友的故事。 “對孩子來說是好事,應該是陪伴他成長,聽孩子們講述成長的煩惱。”
此外,家長還可以與孩子制定三項規定,要求孩子監督家長使用手機的情況。 “比如規定走路時要把手機留在家里,吃飯時不準玩手機。” 記者王一竹、吳娟實習生徐美艷
正文已結束,可以按alt 4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