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難管教的。
荷爾蒙發育劇增,身體趨于成熟,心智卻依然天真幼稚。
但是,盡管青春期孩子稚氣未脫,卻有渴望獨立的思想意識,他們不再覺得自己是小孩子,對于父母和老師說的話,不但聽不進去,還偏執易怒,往往其他人一句話沒有說在心坎上,就會暴跳如雷,同時感到委屈痛苦。
那么青春期孩子出現叛逆行為,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通常來說,青春期出現在13至17歲左右,由于孩子身體發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這個階段可能略微提前或是延后。但是,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把“叛逆”的標簽,輕易地放在孩子身上。
因為孩子在初高中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所謂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童年和少年時期,所接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積累。如果我們把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容易發生的抽煙喝酒、打架斗毆和談情說愛都歸咎于青春期困惑,實際上是逃避責任的做法。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是因為到了13歲,而是沒得到父母足夠的愛。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得好、過得好,可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不留意場合情境,一旦看到孩子說錯話、做錯事就嘮叨。這樣的家庭教育,就如同一根利刺,不斷在孩子心里來回沖突。或許孩子低著頭表示認錯,但是自尊在慢慢流逝;或許孩子點點頭表示接受,但是委屈正在胸口蕩漾;或許孩子流著淚表示愧疚,實際上痛苦和抑郁卻讓他感到窒息,甚至無法言語。
當然,父母的嘮叨也是為孩子好,但是“為你好”不是語言暴力的理由。
有些孩子明明乖巧懂事,父母們卻總是求全責備,從早到晚追著孩子在耳邊反復嘮叨、叮囑和提醒。難道父母不應該操心孩子嗎?應該!但即便是父母,在照顧和陪伴孩子的時候,也要懂得克制自己,言簡意賅的叮囑是箴言,連綿不斷的提醒是折磨,我想父母們都是成年人,應該都會懂。
青春期孩子的痛苦,還來自于“被比較”。
有人說“中國式教育”就是比較式教育,數據顯示,80%以上的父母都會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較。父母的初心是好的,就是用“別人家的孩子”的積極、努力和完美的形象,給自己家的孩子樹立起一個榜樣和目標。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學習的,你再看看你自己!”
我相信從小到大,大多數中國孩子最苦惱的就是父母“為你好”,最痛恨的就是父母眼里、口里和心里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只可惜,激勵孩子的方式千萬種,“作比較”卻是最不明智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說,“我孩子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就會驕傲自滿。”
可是,沒有人喜歡被比較、貶低和打擊。激勵孩子堅持努力,目的自然是好的,可是父母也犯不著拿其他孩子作對比,讓孩子在比較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挫敗、羞辱和痛苦。
其實孩子之間,根本就沒有什么可比性。
與其比較孩子的學習成績,還不如比較兩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教育方式和文化素質。孩子本身,反倒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下最無辜的承受者。
其實,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別人家孩子”帶來的打擊。
面對學習和生活,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喜好和特長,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不是孩子“一露頭就打”,“一冒尖就掐”。表面上,經受“打擊教育”的孩子恭順謙卑,實際上,心中已是千瘡百孔、痛苦不堪。
青春期孩子往往敏感而自負,父母的理解和認可,是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