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青春型分裂癥?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心理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如何區分青春期出現的逆反和分裂癥?
青少年叛逆屬于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未偏離常態的偏激表現,過了青春期就沒了。
而青春型分裂癥是在心理上、思維上出現了非正常的表現,不會自動消失,屬于重性精神障礙。
青春型分裂癥患者發病后,逐漸表現孤僻、情緒不穩。主要表現有:
1、個性改變
可改變為對親屬、同事或同學的態度從熱情變得冷淡,生活中從勤快逐漸變得懶散,從過去的循規蹈矩逐步變得不嚴格遵守勞動紀律。性格變得反常、孤僻、無故發脾氣、執拗、難于接近。
2、類似神經癥狀
患者可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焦慮、煩躁、抑郁、失眠、頭痛、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缺乏熱情以及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癥狀。
3、言行古怪
有的患者可出現不可理解的言行或者做出一些出乎周圍人意料、不可理解的決定;還有的患者可表現為對自身某個部位的不合理關注。
4、多疑、敵對及困惑感
患者可出現對周圍環境的恐懼、害怕,患者往往相信日常生活中具有專門針對自己的、特殊的意義的處境,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多疑、對家人及朋友有敵對情緒,并與他們疏遠。
二、患分裂癥的高風險因子
生物因素
1、遺傳
現有研究表明,遺傳因素與精神分裂有著密切的關系。且血緣越親,潛在罹發率越高。
2、性激素
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發生于青春期性成熟期,并且情緒在月經期波動最為明顯。懷孕及分娩后急劇加重,患者多在新婚蜜月期發病或病情在更年期復發等。因上述時期皆存在性激素水平的變動,從而導致了精神分裂癥的發生。
心理因素
1、個性特征
大量調查報告顯示,大約有50%~6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病前或幼年期即存在一些特殊的個性特征,譬如:
孤僻、內傾、怕羞、敏感、多疑、怕見陌生人、與親人缺乏親情、不愿與同齡孩子玩耍,卻常常與老頭親近;
有時還會有一些奇特的動作和做出怪異的姿勢,思維缺乏邏輯性,好幻想、主動性差、依賴性強、膽小、做事猶豫;
有時會莫名其妙地外出不歸等。專家將這種性格稱之為:分裂性人格。
2、原生家庭
家庭環境:大多數青少年患者與父母之間關系都比較差,家庭成員之間關系不協調造成了家庭矛盾,同時也暴露了成員的很多缺點,這種矛盾以及父母的不良習慣在患者成長過程中會起到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使易感素質增強。
教育模式:傳統的高道德、高標準以及不重視培養子女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模式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展,并最終導致青少年思想上的偏差。
社會因素
1、負性應激事件
如父母責罵或受驚,遭老師批評及與同學爭吵等。
2、社會層次低
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在社會層次較低的人群中所占的比率較高,它與高層次人群之比約為9:1。據推測這可能與生活的物質環境差、經濟困難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重、社會應激多等有密切關系。
三、如何治療青春型分裂癥?
在治療上,青春型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與其他精神分裂癥治療沒什么特別的差異:
一定要堅持治療,以心理和物理治療。具體的治療措施視病情而定,根據病情發展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如果發現孩子有疑似青春型分裂癥的“蛛絲馬跡“,一定要多加留意,并及時發現和治療。
有此類病的家庭,千萬不要認為家庭中有這樣的病人是家中的恥事或諱疾忌醫,致使病情日漸惡化、遷延,造成難以康復的結果。
四、家長該如何護理?
青春型的精神分裂如果不注意的話,是非常嚇人的,所以需要家長和各路朋友對患者無微不至的照顧。今天,接下來給大家一些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堅持治療不能斷
當看好了專業人士之后,一定要叮囑孩子堅持治療。
2、多陪患者聊天
身患青春型分裂癥的孩子很難集中精神,所以你要經常的多陪他聊天,讓他把注意力放在和你的交流上。久而久之,他就能更好的集中精神,避免尋思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非常有利于病情的緩解和恢復。
3、堅持放松訓練
多做放松訓練,讓孩子的身心放松下來,心情變得舒暢,感受生活的美好,繼而病情會得到好轉。
4、充實患者的生活
多帶孩子出去玩耍,去海邊吹吹風、去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去體育館運動、去圖書館看書……和他一起探討問題,盡可能的多做一些事情。在他陷入沉思的時候,有你在他身邊,陪他說說話、做點事,都能對他形成一種心理保護。
5、陪同學習
青春期孩子的最主要任務還是學習,所以不管是作為家長,還是朋友,都盡量能陪著他學習。這樣,他有什么疑問的時候,你能夠及時的解答;他有什么要求的話,你也能及時提供幫助;而且可以防止他胡思亂想,不學習。
6、多帶患者參與社交活動
外出聚會的時候,盡量能帶上孩子。這種人多熱鬧的環境,他才不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朋友之前的熱情相處會感染他,讓他覺得不被環境所排斥,從而病情得到緩解。
這些患有精神分裂癥的青少年其實只是普通人,只要我們愿意傾聽他的聲音,愿意伸出一雙手,對他們來說就是莫大的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