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也會叛逆
曾經以為只有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才會“叛逆”,沒成想,孩子用“能聽懂人話的每一天”打我了個劈頭蓋臉,硬生生地給我上了一堂(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人生課:
- 剛強調過“不可以在床上吃東西,會很臟、難清理”,結果收個衣服的功夫,熊孩子就把食物撒得滿床都是;
- 義正言辭地告訴孩子“不可以一屁股坐在人的身體上,因為這樣別人會很疼”,結果剛一躺在床上,熊孩子的屁股蹲就重重砸向自己的腹部,就差一口老血噴口而出了;
- 接電話時越是告訴孩子“你要安靜一些,不可以搗亂,否則就聽不到對方在說什么了”,孩子卻越來勁兒——大吼大叫、搶手機,非逼得大人出手胖揍他一頓才能安生。
- 外出人多,越是告訴他“不能亂跑,會丟”,人家越是跑得歡;越是告訴他尖銳、帶電的東西不能碰,人家越是試試摸摸地想去碰……
曾經為了讓他長記性,老母親也不是沒使過手段——威逼利誘動手揍,生病受傷東西丟。可即便如此,熊孩子的記性也一定不會長,下次該怎么樣還怎么樣。
以至于有時只是為了“與大人對著干而對著干”——那個水果原本自己還想吃,可就是因為大人幫自己拿過來了,所以就立即露出不悅的神情,死活都不愿意嘗一下。
什么安全、舒服、利益,仿佛與大人對著干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小小年紀,為何孩子會出現“叛逆行為”
1.好奇
許多時候,孩子之所以不顧外界的阻攔,執意要去做某件事情,其實并非是為了“與大人對著干而對著干”,也不是以“氣家長”為樂,只是純粹的被好奇心驅使而已:
- 越是不讓亂動亂說話,我越是要動動、大聲吵吵,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樣?
- 越是不讓在床上吃東西,我越是要在上面吃,我想知道是不是撒上了就真洗不干凈了?
- ……
2.博關注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要犧牲掉自己的利益去挑戰你的底線,其實只是想引起大人的關注而已。
似乎世界上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乖地、別給自己添亂,可真當孩子不亂搞事情時,家長又極少會去表揚孩子的這種行為,反而當孩子搗亂破壞時,家長又會很刻意的去懲罰孩子的行為。這就讓孩子得出了一個結論:“越是安靜、很乖的孩子,越容易被忽略”。
所以,對孩子而言,寧可冒著被揍的危險以博得你的關注,也不要默默無聞靜坐一邊被你忽略。因為這對他們來說,那是“不被愛”的感覺。
3.反抗、報復
這個應該是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最主要的原因了,特別是那種帶著滿臉的不服與挑釁,故意與大人對著干的孩子,十有八九就是在對大人的過度控制表示反抗、報復了。
有些孩子天生就很獨立、具有強勢的性格,他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受人壓制、被人控制,若是在平時就經常被強迫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甚至連“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飯”都不能自己做主時,孩子就很容易滋生出逆反的心理。
若是“聽話”從來沒有帶給自己什么快樂的情緒,反而總是一些消極、憤怒的感覺,那孩子就會對“不聽話”充滿快感——“你們總讓我不好受,那我也不讓你們好過”。
當孩子非要在“控制”與“反控制”之間爭個你死我活時,那事情本身的對與錯就已經不重要了。
就拿吃飯這件事情來說吧,家長越是在“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上過分在意、控制的,孩子就越容易在吃飯這上面搞事情。什么好不好吃、餓不餓,奪回自己吃飯的控制權才是最重要的——“你想讓我吃,那我偏不吃;你不讓我吃這個,我就偏吃這個。就算奪不回來控制權,讓你為此惱火、崩潰也能讓我心里平衡一些啊”!
什么軟萌、可愛、人人愛的小寶貝,這分明是枚氣死人不償命、破壞力滿級的小怪獸好嘛!!那么問題來了,該如何才能應對熊孩子的“叛逆行為”呢?
輕松擊潰孩子“叛逆行為”的不二法門
1.過足癮
關于孩子好奇心強烈這一點,其實是需要家長去鼓勵的,而不是一味的去打壓。畢竟在好奇心之下,隱藏的就是孩子的求知欲、想象力及創造力了。
所以,但凡有條件,孩子手癢想碰一碰、玩一玩的東西,就滿足他、讓他痛痛快快過足癮吧。只要沒有了限制,孩子很快就會對手里的東西沒了興趣的。
糖豆小時候特別喜歡奪人眼鏡玩兒,你越是護著眼鏡,他越是要奪你眼鏡。短短半年時間,毀在他手里的眼鏡就有2副了,雖說再配一副眼鏡也不是啥難事,一般的眼鏡也不會太貴,但對糖豆屢教不改的行為我是徹底怒了,甚至為此還動手打了他。后來Z先生就給糖豆買了2副兒童玩具眼鏡,隨便讓他掰扯、擺置,不到一個月,他對眼鏡就沒了興趣,再也不說奪我眼鏡的事情了。
“那孩子非要玩兒火/電,你也要讓孩子過足癮嗎”
當然,對于尖銳、火、電等危險品,以及貴重物品,這個好奇心還是不能滿足孩子的。我們可以在平時將這類物品藏起來,或當孩子看到后,你就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就算孩子為此哭了也沒關系,過會兒也就好了。需要注意的是,假如你不想讓孩子碰某件物品,千萬不要讓這個物品在孩子眼前晃來晃去,因為被挑起的好奇心卻不能得到滿足,對孩子來說實在太殘忍、太hold住了。
對于某些東西,你也可以有條件的滿足孩子。比如: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動,但征得對方同意后就可以玩兒了,但要珍惜;對于實在太危險的東西,你也可以通過書本、視頻的途徑讓孩子了解一下。
總之,就是盡可能去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即使滿足不了,也要想其他辦法彌補一下。當孩子知道你是在盡力幫他,而不是在一味阻止他時,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會減少很多的。
2.高質量陪伴
當孩子在一旁搞破壞、大吼大鬧,任你怎么吼他都不停止時,你要明白,孩子與你對著干的目的,很可能就是讓你關注到他。一搗亂,大人就理會了、關注了,孩子又怎么會停止呢?
要解決孩子這個原因下的“叛逆”,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才行。你可以沒有整天的時間去陪孩子玩兒,但你需要每天有固定的時間給他高質量的陪伴——這個時間只屬于孩子和你,肆意的陪他玩兒、陪他鬧,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一直被愛著”,這樣也就沒必要非通過與大人對著干來博關注了。
“我也有好好陪孩子,給他高質量的陪伴啊,可為什么他還在不停地搞‘叛逆’,一直博得我的關注”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一刻也離不開大人,極有可能是他平時被限制得太多的緣故——在任何事情上都找不到價值感與存在感,于是就把“大人的關注”錯當為了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在平時,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機會與空間,讓他探索、鍛煉自己潛在的能力,比如:交個朋友,自己收拾玩具、衣物等。價值感與存在感在其他事務上得到了體現,孩子也就不會非要搞出來點事情博得你的關注,在你身上刷存在感了。
3.給孩子自由
像吃飯、冷暖這些與孩子自身息息相關的事情,選擇權就還給孩子吧,提醒后還不愿意多吃一點、多穿一點,那就讓他承擔起挨餓、受凍的后果。你沒有了對孩子的束縛,孩子自然就不會對你有反抗。
若有些事情你的確想讓孩子聽你的,除了使用“暴力”,其實還有許多迂回的辦法可取:擺事實、講道理,討價還價,游戲力……雖然繁瑣了些,但并沒有什么副作用啊。
若你總想用武力去解決孩子“叛逆”的問題,那你將得到一個“從小叛逆,甚至到終身”的孩子。
結語
1/2歲的小豆丁之所以就已經開始有“叛逆的行為”,主要原因是他們蹩腳的理解能力及執行能力,所以此時孩子的“叛逆行為”只是表現在哭鬧及不合作上而已;
但當孩子到3歲乃至更大時,他們的“叛逆行為”的軌跡會成為一條拋物線,一步一步達到巔峰。
若此時你能恰當應對,那這條“叛逆的拋物線”會在學齡期間往下落,孩子也會變得“懂理,知理,行理”;倘若你只用簡單粗暴、高壓的手段去控制這種“叛逆”,那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會愈演愈烈,甚至伴隨孩子的一生。
雖然“叛逆的孩子”會很難搞,但適當“叛逆”也是有好處的——更獨立、有主見、有責任感,不愿依附他人,更不愿隨波逐流。只要在小時候你能好好引導,長大之后基本就不用為此太勞心。
最后,愿所有“叛逆”的小怪獸們,在影響今后人生的關鍵時期,都能被家長理解、寬容以待!